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从饿肚读书到每年百余人上二本线、拥有硕博研究生7人,贵州石门坎教育是这样崛起的!

  7月1日,已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刘山正在长沙收拾行礼,准备启程返乡。包括他在内,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有7个。更令人振奋的是,该乡的牟学清毕业于南开大学,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石门乡第一位博士。


  作为省级极贫乡之一的石门,正在重新攀登百年教育之巅。据威宁自治县石门乡人大主席杨鼎介绍,全乡义务教育在校生有4000多人;每年上百人被二本以上高校录取,目前在读大学生约400人左右。


  上世纪初,石门坎一度创造了近代西南地区教育的辉煌纪录——到解放前的40多年中,石门坎光华学校小学毕业生达4000多名,培养了30多个大学生和4名医学博士。


  1916年,一块设立在石门坎的《溯源碑》记录着苗族人民过去的苦难:“变成了荒野的人,住在高山森林中,国家和政府没有哪个管。”当时,少数觉醒的苗族人民通过自救改变命运。


  与历史相反,如今的石门乡,一半贫困研究生都在各种扶助政策支持下顺利完成学业或者继续深造。


  牟学清家条件一直不太好。父亲受过伤,母亲身体有病,两个老人长期在外求医问药,过去靠微薄的低保金维持生活。他本科时靠贷款2.4万元完成学业,去年毕业后回到贵州就职于遵义医科大学。


  他说,回到家乡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考虑到母亲经常去医院,回来方便照顾老人;另一个是被家乡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所吸引。


  刘山生长于一个贫困家庭,当时三兄妹都在读大学。作为选调生,他马上就回毕节上班。他说,教育扶贫对他帮助很大,除了每年享受4800多元资助外,刚考上大学时还获得一笔政府奖励。


  石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受益于全省教育进步和教育扶贫体系的制度保障。


  2018年,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超过68万人;在校研究生20946人,其中博士生913人。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教育财政投入为全省财政第一大支出,每年教育精准扶贫财政投入几十亿元。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前5年平均为18.85%,最近3年又提升至20.02%;教育投入占GDP比重,远远高于世界公认“标准”4%,达到6.67%左右。


  “西南最高文化区”的历史既是荣耀也是心病,很多人追问石门坎教育何时复兴。如今,答案揭晓。相比于过去饿着肚子读书,石门既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又实现教育崛起,这是一次新的历史突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肖郎平

  编辑 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