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六枝:硕士返乡和村民养了万头“跑山猪”


  仲夏六月,万山葱郁。车行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场乡,在距离新场高速出口不远处的高速路上,从车内眺望,远远地便能看到一排排整齐罗列于高山之上的养殖场房,一旁,“凉都跑山猪”几个大字竖立在山坡,显眼地诠释着发展的内涵,为这里的山野书写着一个个不断蜕变的温情故事。


1.jpg

“凉都跑山猪”项目基地


  从一片荒芜到响亮名牌,这里的变化起于201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金涛毅然决然从广州一家500强企业辞职,放下了手中稳当的“铁饭碗”,跳出一直从事的通讯行业,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六枝,走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


  从北京到广州,从名牌大学到名牌企业,王金涛在外奋斗出来的生活正是当下许多人所不断追寻的。但正当人生与事业越来越风生水起的黄金阶段,王金涛却做了一个“另类”的选择,告别高楼大厦,回到重重大山,从“白领”做回了“农民”,在六枝特区海拔1650米的高山之上,只身养起了猪。


  养猪就要养出特色和优势,返乡的王金涛一开始便确立了生态养殖的发展路线,为此,他积极与各大高校合作,在品种选育、养殖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以“凉都跑山猪”为品牌,开始了别具一格的养殖发展与探索。


2.jpg

“凉都跑山猪”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座谈会


  确立了前进的好思路,步伐才能行得稳当。有了优育品种和良好生态的基础后,“跑山猪”品牌在一路的实践与发展中逐渐声名鹊起,王金涛介绍:“我们养的猪儿每天至少要在1600亩的高山山林中奔跑11公里以上,吃的是青草、喝的是山泉,是名副其实的‘跑山猪’。”


  然而,做“农民”容易,做成功“农民”却很难。缺技术、缺经验,从零开始的创业无疑是艰辛的,刚起步,王金涛的“好想法”就碰了壁。



3.jpg

“跑山猪”自由活动在山林中


  高山上的“跑山猪”基地虽有着良好的生态基础,但在起初,交通、用水等却成了最大的难题,回忆起刚开始的创业环境,王金涛说道:“一砖一瓦、里里外外都要自己去打理,路不好,很多东西都得靠人工背上去,缺水的时候,要从山脚运水,条件很艰苦,发电机都用坏了20多台,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走了。”


  创业面临的重重困难往往就在探索中出现,返乡后巨大的挑战,让从办公室走向山野的王金涛举步维艰,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发展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4.jpg

“跑山猪”自由活动在山林中


  2017年,“跑山猪”项目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中迎来转机。逐渐,路铺好了、水接通了,猪儿在山林奔得更加欢快,制约着发展的瓶颈逐个解决,就此,“凉都跑山猪”开启了发展加速度,王金涛欣慰地说道:“当水接通的时候,听到哗哗的水声都感觉是幸福的。”


  发展不仅仅是自己的发展,更是山乡的发展。


5.jpg

王金涛(左一)与他养殖的跑山猪


  从2个人养殖20头母猪到138人养殖4000头母猪,从年出栏300头到年出栏8万头规模;四年不到的时间,“凉都跑山猪”已在六枝特区三个乡镇15个村拥有一个养殖基地和14个养殖小区,以政府建养殖小区、养殖小区饲养、公司向养殖小区提供猪苗并回购的发展模式,不断拉动着一方经济,回馈着一方水土。


  这一个个亮眼的发展数据和成就背后,是一颗始终奋斗的初心,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情怀。


6.jpg

王金涛与养殖的“跑山猪”幼崽


  “父母在六枝挖煤,我在六枝养猪。”王金涛的回归情怀有迹可循,于王金涛而言,在六盘水三线建设中成长的他,对父母支援三线建设、扎根六枝的精神感悟更深,而他回归的抉择、发展的决心,也正源于这一代代传承着的奋斗精神,带动家乡发展是王金涛回归的原动力,在好山好水上做出好文章,王金涛用不一样的选择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反哺之路。


  从“弱”到“强”,发展红利在政策支持与苦功夫中成效逐渐凸显,如今,“凉都跑山猪”每年支付务工费用900余万,在固定分红、入股分红和利润分配等利益机制的联结下,2018年,“凉都跑山猪”为群众发放了产业分红56万元,惠及贫困户1448户6350人,2019年更是实现了产业分红211万元,累计惠及贫困户2465户10145人。


7.jpg

王金涛与员工研判发展


  发展的根本就是要惠及群众,越发展就越是责任重大。初心使然,王金涛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每卖出去一斤猪肉,就有1.2元用于扶贫。”


  游子归来,行之切切。面对从零一步步走到如今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王金涛坦言:“公司的发展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和所有员工的艰苦奋斗,所以,今年在新增建设三期工程和产能提升的基础上,我们的目标产值是1.2亿,要用更好的成绩来惠及更多的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聂建云 黄瑶 谢勇勇

编辑 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