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四力四全蹲点】三宝变“三新” 丨“扎根”阿妹戚托小镇 新市民孕育新希望

  • 作者:顾海凇 范力 李海钦 李允凤
  • 编辑:刘诗雅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0-06-28 18:01:17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2017年6月,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整乡搬迁的建制乡了,截至目前,全乡1195户6112人全部搬迁入住县城边上的阿妹戚托小镇,成为新市民。


W020200628635396275451.jpg

阿妹戚托小镇一角


  “以岗定搬、以产定搬,支持跨县搬迁安置,让更多山区群众走出大山、摆脱贫困。” 搬迁入住之后,三宝彝族乡原来的三宝、干塘、大坪三个村更名为新宝、新塘、新坪三个街道。三宝自此变“三新”,全乡6112名新市民稳稳“扎根”阿妹戚托小镇,孕育新生活的新希望。


  产业新——鼓足钱袋子 迎来好日子


  “当初想着搬到这个地方怎么办,现在上班这么近,一个月有2500元的收入,现在的生活有盼头!”岑跃搬出大山不久就在安置区的产业园谋得一份工作,谈起现在生活,她忍不住感叹。


W020200628635398001162.jpg

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


  “搬来之后怎么办?”是很多搬迁群众心底思考的问题,而如今,随着产业园的建成和企业陆续入住,曾经的后顾之忧变成了新生活的动力。


  走路上班十多分钟,早上八点上班,中午休息一个小时,下午五点下班,这是在三宝产业园上班的1500余名搬迁群众的真实写照。


  产业新、就业稳,则生活新。


  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晴隆县在阿妹戚托小镇旁建起了产业园区,目前已经引入9家,包括制鞋、服饰、摩托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提供1500余个就业岗位。


  景区做舞蹈员、酒店当服务员、学校食堂上班……产业园之外,三宝彝族乡还加大旅游业态打造、组织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解决就业,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也有多个选择,全乡有效劳动力3208人,如今已就业3089人,户均就业2.7人。


  在迁入地解决就业,当地还围绕迁出地做文章,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迁出地“老三宝”因地制宜发展养鸡、养牛、天麻等扶贫产业。土地不撂荒,增收有门路,目前全乡累计实施扶贫项目达26个,累计分红377.14万元。


W020200628635399153686.jpg

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


  “我在旁边的酒店做饭,老公在老家发展花椒种植,一年有几万元的收入,生活越过越好。以前做梦都没想过会过上这样的生活”说起现在的生活,搬迁群众杨永英脸上挂满了笑容。


  迁入地就近就业,迁出地发展产业。相较于彼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如今搬迁群众增收致富的方式更多元,变得焕然一新。


  通过探索“两业”发展模式,搬迁群众通过多种渠道赚到钱票子,鼓起钱袋子,迎来了好日子。


  环境新——铺就新生活路的基石


  “现在住房完全按照我们彝族的特点来建,学校就在家门口,医院就在小镇旁。”杨明巾是三宝彝族乡人,大专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如今又成了阿妹戚托小镇的帮扶干部,服务家乡人民。


  说起现在变化,杨明巾回忆起了曾经的几个细节——


  “读书难,起早贪黑打着火把上学,像我一样读到大专毕业的人屈指可数,那时候很多人初中都没毕业就出去打工。”


  “看病难,最远的村子走到乡里需要几个小时,到县里那就更难。”


  “房子旧,因为常年雨水冲刷,加之经济困难很少维修,破破烂烂。”


  ……


  杨明巾的回忆里面,是曾经三宝彝族乡的真实写照。


  如今,褐墙灰瓦、花窗雕栏,一栋栋独具民族元素的楼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放学时分,成群结队的孩子穿梭于小镇串户硬化路。家庭医生定时上门为搬迁群众问诊……孟夏时节,小镇内一片和谐景象。


W020200628635397504883.jpg

搬迁群众日常


  家门口上学——小镇内幼儿园至高中均按照高标准配套建设,从全县抽调师资力量,确保教师队伍水平,孩子们打着火把上学的情况彻底成为历史;


  家门口就医——县人民医院阿妹戚托小镇分院如今有医务人员11人,搬迁群众均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看病难成为过去式。


  搬迁群众住房、教育、医疗有保障,同时公共服务、就业培训和社区治理都有制度体系保障。


  本固则枝荣,教育、医疗等根本性问题有保障,让搬迁群众新生活路上的基石不断筑牢。


  文化新——搬出文化 留住乡愁


  “跳起你的舞蹈奏起古老的音乐,彝家和你一起走进爱的火把节……”


  在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金门广场上,只要天不下雨,每天晚上八点,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游客、县城的居民和搬迁群众一道,围绕在篝火旁,随着歌声载歌载舞。


  “以前只有重大节日才会跳,现在为了更好的推广我们彝族文化,每天都会跳。”搬迁群众文安梅是“阿妹戚托”舞蹈非遗传承人,在她看来,尽管搬到了新地方,但彝族文化的根却不能丢,需要用新的方式去传承。


  正如安红梅所言,文化的根不能丢。开启新生活的搬迁群众,一直尝试着找到新的传承方式。


W020200628635400144735.jpg

小镇广场上每天晚上八点准时跳起火把舞


  “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夜夜有欢哥,小镇依托彝族‘火把节’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三宝街道副主任鄢娇介绍说,通过旅游让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用民俗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促进搬迁群众快速融入社区新生活。


  “现代社区的发展不应该阻碍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这里,传统生活习俗只要不违于社区管理都将被延续。”三宝街道党工委委员彭永贵坦言。


  留住文化的根,新生活更需要新文化。走进阿妹戚托小镇,每天都会跳起的民族舞蹈、民族风情的住房、民族特色的商店……正如“阿妹戚托”这个美丽的名字,小镇之内,处处是三宝人的乡愁,心安之处是吾乡,浓浓的乡愁找到了新的载体,让搬迁群众安定下来了,根也扎进阿妹戚托小镇。


  “思源倍感党恩长,乔迁方觉新家好”搬迁群众家家户户墙上易地扶贫搬迁明白栏里的两行话,道出三宝搬迁群众的心声。园区就业让搬迁群众脱贫,教育、医疗让搬迁群众生活无忧,文化传承让搬迁群众加快融入。


  三宝变“三新”,不是简单的名称之变,而是产业新、环境新、文化新的现实写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扎根阿妹戚托小镇的三宝乡搬迁群众,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顾海凇 范力 李海钦 李允凤

责任编辑 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