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看贵州 探寻美·多彩游记 | 余庆绿生意




  从一拢绿到一丛绿,从一丛绿到一垄绿,从一垄绿到一坡绿,从一坡绿到一山绿,从一山绿到起伏叠浪的绿。山路十八弯,兜兜转转,云雾架不住游人的热情,终于散开。先前有点虚化的绿,顿时清晰,与蜿蜒青翠的远山相映成画。狮山万亩茶海春意盎然,迎来了怀揣春风的我。


  来自南国都市的我,终日游走于水泥丛林、钢铁隧道。在庞大的人群中,不过微尘一粒。而茶城年年见好的行情,让我插上飞翔的翅膀。茶商,岂能苟且眼前的买卖,当有更好的生意!


  我是作为客商来到余庆的。此前,自称走遍中国的我,熟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没想到天底下真有一个地方叫余庆。她隶属大名鼎鼎的遵义,遵义古称播州,陆羽《茶经》中有提到。她下辖的几个县市亦声名远扬,如赤水、仁怀、习水、湄潭。谁不知红军四渡赤水?谁没饮过习水大曲?谁没听过仁怀茅台镇?作为茶商的我,对湄潭翠芽更是耳熟能详。偏偏这个余庆,如同养在深闺,前所未闻。


  事实上,乌江逶迤穿境,余庆并非“无名之辈”。1935年1月,红军某部在回龙场强渡乌江,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在狮山茶亭小憩,满眼绿色,未激发遐想,倒让我沉思那段红色历史。


  “红军在余庆时,流行‘窝儿寒’疫情,患者畏寒且浑身乏力。有个叫黑妹的女人,上山采摘一种树叶熬煮成热茶,患者喝过后,病症好转。当时没有人知道这叶子叫什么,就用她的名字,取名‘黑妹茶’,也就是现在的余庆小叶苦丁茶。”县农业农村局的一位伊姓干部告诉我,“余庆县脱贫出列,真该感谢黑妹。如今,全县有茶园18.2万亩,其中小叶苦丁茶4.2万亩。这么大的面积,茶农基本不愁销路。政府出面负责产销对接,把茶商们请进来,把茶叶卖出去,绿水青山才是老百姓摸得着的金山银山。”


  是呀,我们一行170多人,三天的考察,遍及松烟镇、关兴镇及县城周边的多个茶山、茶厂、茶市。所接触的茶农、茶企、茶贩,无不热情地叫我“老板”,搞得我有些羞赧,赶紧掏出手机加微信:“别叫老板,你卖茶我买茶,不是雇佣关系。直呼其名最好。”


  “你们是生意人,买我们的茶,好比我们的衣食父母,叫老板没错嘛!”至善茶业的摊主徐姐笑盈盈地应道。


  做买卖的,本是生意人。奇怪的是,在广州我们总说自己是做茶的,做贸易的,鲜有自称生意人的。“生意”这个词,好像跟我们不搭界。这下可好,“生意”被余庆激活。


  想起《世说新语》一则故事:有人把鸟的翅膀割下来当扇子卖,翅膀没了“生意”,无人问津。“生意”从此有“买卖”的意思。


  广州人喝茶,讲究茶叶的储存年份,越老越好,泡茶多用盖碗或紫砂,品的是陈香陈韵;余庆人喝茶,以鲜爽甘润为上,多用透明的玻璃杯冲泡,好欣赏茶叶在水中复活,那生意盎然的样子。


  唐代岭南张九龄有诗,“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此中“生意”,指的是人间草木,顺应时令,生机勃勃。林中隐士,三五雅集,因草木芬芳而心生喜悦。这诗,拿来说余庆茶,再合适不过。


  余庆的生意是云雾洇出来的山川轮廓,是茶叶皴出来的大地纹理。


  冈仓天心说,在生命的荒野中,茶室是一隅绿洲。忙于打理生意的我,很难体会个中况味的。但我相信,茶园是余庆百姓生活的绿洲。


  初夏的狮山绿得苍翠,微风轻拂,青涩的茶香扑鼻而来。我深吸一口,咦,谁家姑娘茶海腾细浪?


  放眼过去,垄上劳作的却是一些年长的妇女。近前,一双双布满皱纹的手,在翠滴滴、嫩生生的茶树上,轻轻巧巧地游移、翻转、腾挪、掰掐,一芽二叶纷纷进篓。我效仿她们的动作,试了试,竟扯下几根一指长的茶枝。


  “没得用,你这样没得用的。”身边一老妇咧嘴笑道。我问她多大年纪,她说67。问另一个,说:71。再问一个,曰:64。往茶海深处走,见一老妇,瘦瘦小小,像我娘,问年纪,答:92。


  我娘今年80,门前屋后弄点小菜,我已觉万幸。没想到,这个92岁的老人,还能徒步上800米的高山干活挣钱,何等福寿!


  我们一行的资深茶人老李见状,赶紧按下快门。在次日的“余庆县小叶苦丁茶”论坛上,大屏幕播放老李拍摄的采茶老人照片。老人弯腰采摘,一脸安详,双手浅入茶丛,手背有褐色的斑点,十指稍张微弓。让我联想起南糯山的古茶树,铁骨虬枝,岁月留痕,依旧生机焕发。


  私底下,老李对我说,我做了半辈子茶,什么文案都见过,还有什么比这张照片更能阐释“干净黔茶”概念的吗?


  回广州的路上,一个问题在脑中盘桓:余庆“咬定青山”,开启脱贫攻坚的“清零”行动,明显有别于同为山区的我老家。我的老家主抓工业,招商引资不少,始终没有实现脱贫“清零”。并非工业不好,而是因为兴工,往往导致财富集中。工厂就业也有限制,比如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年龄和性别等等。总不能让90岁的阿婆去操作电脑、机械吧;而农业一旦起来,可以实现无门槛就业,尤其“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的模式,变茶园为股本,让家家做股东,构建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拿余庆关兴镇来说,6962名贫困人口,凭借茶叶、果蔬、生态鱼等绿色产业的逐年增收,现已全部脱贫出列。


  余庆地处北纬27°,正好是茶叶生长的黄金纬度,加上“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优势,形成了余庆茶“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的品质特征。念好茶经,念好绿水青山经,就是念好生意经。在余庆,我没有见过污染企业。种茶,禁用除草剂,践行“宁要草,不要草甘膦”的绿色理念。难怪养在深闺的余庆茶,近年来一骑出尘,风行天下。


  文章写到这里,该有个结语。想来想去,还是回归现实好:积善之家,必有生意。


  这话,写给余庆,也写给自己。


  文 曹文军

  刊头设计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靖

  责任编辑 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