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多彩贵州·相约2020】加榜之变

  加榜,“地球最美的指纹”,说的是这里的梯田。对了,就是那个所有大片都爱用的“贵州”符号,就是每天晚上“新闻联播”开始之前的梯田镜头。


  一年四季更替,朝朝暮暮不同,加榜梯田总是让人惊艳。三个月不长也不短。这次加榜之行,与上次相比,“变与不变”是加榜乡给记者最为直观的感受。初夏时节,小满节气,再见加榜,见闻大为不同:原来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大为不同、同样是那片梯田的收获大为不同;而乡亲们脸上的笑容依旧、党扭村最美的景色依旧。


  党扭村,因加榜而变得“有名”。党扭,苗语意为坐落在宝藏上的村寨。与惊人的美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贫穷。全村共有210户9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6户715人,已脱贫149户678人,仍有未脱贫户27户87人,2019年年底贫困发生率为9.50%,是从江县十大深度贫困村之一。地处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距离从江县城97公里,是全县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乡镇,是贫中之贫。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经守着美丽的梯田活了下来,却富不起来。


1.jpg


  变与不变的加榜梯田——


  “加榜是有灵性的”。时任加榜乡党委挂职副书记、党扭村包村负责人潘祖鹏说。除了“包村负责人”这个身份,他还是加榜梯田景区负责人。同时,还可能是最爱加榜的人。他向我们展示当地美景的每一个时辰,全是“原创”,手机内存被加榜“超载”,“加榜梯田既有瞬息万变之美丽,又有亘古未变之恒定”。前者是说老天眷顾,后者是说人性真诚。说到此处,潘祖鹏脸上泛起一种表情,只能是“热爱”。


  正值插秧季节,行走在梯田坎边,他能与每一个说苗语的老乡计算今年收成;走进农家,老少爷们都愿向他说道酸甜苦辣。属于这个季节的生机与美丽,既在山水之间,更在乡亲脸上。灵性之外,更添人气。


  鱼欢秧绿,刚栽下去根系渐长的秧苗努力生长,一条半巴掌大的鱼儿却淘气的吮吸秧苗,微风吹过,耕田农人,笑意感人。 


  因为梯田特殊的地理、生态特性,千百年来这里耕种方式,一直以“人耙”为主。即人们常见的“牛拉犁”,在这里变成了“人手薅”。站在山上观美景,你会情不自禁飘飘欲仙;走进田里见农家,你才知面朝黄土背朝天,什么叫做“扯地气”。黔东南特有的香糯谷种子顽强生长,种一季,可管一家几口三年口粮。


  变的是今年加榜梯田的“含金量”。绝对原生的香糯品种,成了物以稀为贵的俏市货。销路打开,源于思路打开。澳门贸促会对口帮扶,“三分田,十分爱”,认购三分水田,包销纯天然稻米,原来自给自足的大米,现在可卖每公斤40元。


  变的是梯田的“附加值”。加榜不但“中看”,正在特别“中用”。在加榜梯田核心区除了传统“稻鱼共生”的生态耕种方式之外,今年3月以来,从江县启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结合当地梯田环境,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此模式已在稻谷等产品上小有收获),以党扭村梯田为试点,在党扭、加车、加页村开展田螺养殖项目。5月26日,加榜梯田终于迎来了新成员——大批田螺种苗在梯田里投放。


  加榜乡除了在该县贯洞镇开展易地产业扶贫之外,为确保户户有脱贫项目、人人有增收门路,让加榜人彻底摆脱“美丽的贫困”,还因地制宜开展1000亩板蓝根、1000亩辣椒种植和组织1500人外出务工的“三千”工程,如今又在以党扭村为试点,探索在加榜梯田发展田螺养殖产业。


2.jpg


  变与不变的人居环境——


  春末夏初,加榜人不是在梯田里,就是在去梯田的路上。尽管很少有人在家,但记者走村串组,发现每家每户的大门都半开着。最大的变化,是从半年前“太脏了”,变成了今天的“太干净了”。


  同行的党扭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指挥所所长李声才介绍:“这里的百姓十分纯朴,邻里之间相互照应,出门基本不闭户,加上指挥所的干部在村里,他们很放心。”


  “党扭村三组共有31户,一年前有29户处于人畜混居的居住环境中。”李声才一边给记者介绍该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一边推门走进余秀中家里,正在一楼客厅看电视的余家小孩,看到李有才带着记者推门而入,喊了一声“书记,你来了。”继续盯着电视里的动画片。


  “为什么叫他书记,你知道书记是什么意思么?”等李声才先出门,记者蹲下来问余家小朋友。


  小朋友眼里依旧盯着电视,嘴里却漫不经心地说:“是来帮助我们的人啊。”


  从党扭村三组走到党扭村四组……记者跟随驻村干部在党扭村像走亲戚一样串门。


  在党扭村四组蒙瑞华家,改圈后的一楼,布置得有些紧凑,但却很特别:整洁的鞋柜、自制楠竹晾衣杆、晾挂整齐的洗脸帕(记者有点“小心眼”,担心是因为我们的到来,村里才精心安排了“典型”。顾不上礼貌,自顾自钻进了没有安排的几户人家。干净、清爽,完全超出想象)。


  走上二楼,蒙瑞华大儿子蒙正科的奖状贴满一墙。


  对于蒙瑞华来讲,糯禾满梁和奖状满墙也是他最为有尊严的事儿。


  “火塘代表着过去,以前设在二楼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必须拆除;奖状代表着未来,无论家里怎么改,都得留着。”蒙瑞华不紧不慢地说。


  尽管每户人家房子大小不一,但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走在村里,从外观看,几乎每一户人家第一层都用砖头重新修砌一番,这是人畜混居改造的成效;第二层,在历经风吹日晒颜色变深的大梁和墙壁上,总是镶嵌着几块打磨崭新的亮色木板。这是看得见的透风漏雨整治实效。


  走进村民屋里,曾经是猪牛圈的一楼,改造后,变身为崭新的厨房、干净的冲水卫生间。门后是摆放整齐的木质鞋架、楠竹晾衣杆。头顶天花板上因拆除二楼火塘填补进去的正方形木质补丁,也格外显眼, 这是人居环境整治后党扭村每家每户的标配。


  一砖一木、一个鞋架、一个晾衣杆、一块天花板“补丁”、一张张奖状,对于城里人来讲,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家当,但对党扭村来讲,却象征着跨越千年的变化,它们丈量着这个深度贫困村的历史蜕变。


  为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党扭村重点就人畜混居整治、透风漏雨房屋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奋力补齐“住房保障”短板。


  2019年6月以来,党扭村按照县、乡《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针对农户“鞋子乱丢、衣物乱挂、被子不叠”,房前屋后脏乱差的现状,采取先建后奖、边建边奖的方式,先后实施了自制木质鞋架“大比拼”210个、自制楠竹晾衣杆安装600余根、床架发放223张、床上用品432套、串户路提升整治7000㎡、“蓝皮瓦整治4181㎡、一拆”面积完成2466㎡,完成率100%。


  历经危房改造、透风漏雨整治、人畜混居整治的加榜乡党扭村,从两年前的污水横流、人畜混居、烂房旧棚,到现在干净整洁的通组连户硬化路、易地扶贫搬迁户复绿的老旧宅基地、屋檐下衔泥筑巢的燕子飞来飞去,好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


3.jpg


  县乡村三级指挥体系——


  从耕种梯田只能满足基本生活的生态体系,到为了脱贫致富探路田螺养殖的产业发展体系;


  一家一户动员把火塘从二楼拆除搬到一楼,到猪圈变身功能齐全、干净整洁的客厅;


  从透风漏雨、破烂不堪的老旧危房,到顶不漏雨、墙不透风、门窗完好的舒适新居。


  所有表面的长进,都有背后的逻辑。


  产业扶贫和补齐住房保障短板,是“两不愁三保障”和贵州脱贫攻坚“四场硬仗”的重要组成部分。打赢打好这几场硬仗,科学合理的指挥体系是关键。


  一年前,加榜乡和全县其他贫困乡镇一样,有州委派来的乡镇党委第一书记、乡党委书记和乡长;有县委派来担任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长的县委常委,县人大派来担任副指挥长的人大副主任。


  “看着很多人管,实则谁都可以不管,也不知如何去管。加上县级也有个指挥中心,除了指挥中心之外,县委办、县政府办也同时指挥。”从江县委书记张定超说。


  怎么办?多头指挥,到底听谁的?


  为进一步明确责任,畅通指挥体系,去年9月以来,从江县委先从县级指挥中心做调整,县级的所有部署,一切由指挥中心承担。


  原来在乡镇的县级干部全部撤回县里,把责任、权力下放到乡镇,乡镇党委第一书记担任指挥长,乡镇书记和乡长担任副指挥长。


  到了村里,结合村级人才和帮扶干部体系,设置村级指挥所,实行所长负责制。村级指挥所用人权,县里也下放到乡镇,由乡镇指挥部决定。


  “无论是中央部委派来的帮扶干部,还是省、州、县的驻村干部,一律忽略级别,不管来路,谁德才兼备,谁就来当所长。”尽锐出战,力量下沉。从潘祖鹏、李声才们身上,记者看到了乡村力量,这正是“基层自治”的力量。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孙雁鹰 吴文仙 夏华

编辑 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