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寻城记丨毕节:追赶时代发展的速度

  爽爽贵阳,醉美遵义,高原凉都,大美黔东南……


  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人,反过来说亦如此。这些城市外宣名片,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特色、气质,甚至折射了人的特色与气质。


  有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城市风貌、统计数据中去寻找社会历史变迁的足迹,却往往忽视了无数个生动平凡的个人。


  人是时代的具象,最能反映时代风貌。这一次,我们踏上全省9个市州,与普通的市民、农民、青年交流,听他们讲述奋斗故事,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


  他们之中,既有银饰设计师、动漫师、咖啡师,也有村干部、教师、制茶师。而他们的故事,与所生活的城市发展变化密不可分。


  在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贵阳,青年创业者潘慧娟、甘智、徐小雯在新与旧、守与融、创与造的交融中,推进着自己钟爱的事业。


  红色酒城遵义,在新时代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在发展中受益的农家乐老板王志强说起如今的生活非常满意,每天都笑容灿烂。


  客栈老板小米、咖啡师胡勇在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的大潮中,实现着自己的“小梦想”……


  多彩贵州相约2020,一路走、一路寻。我们看到,一个个平凡的个体,都在迸发着自己的“小宇宙”。


  我们的记录或许有些粗糙,或许并没有那么深入,若干年后,当我们回看这段记录,它或许也可以成为极具张力的历史影像。


  在行走记录中感知另一个贵州,我们有着这样的共鸣——多彩贵州,人是最美的风景。


寻城记海报.jpg


  毕节:追赶时代发展的速度


  5年前,杨兴伦一家过春节时还打着圈里两头猪、十几只鸡的主意,毕竟是三个孩子学费来源。今年元宵节,这个家庭的支柱性“产业”被当成元宵礼物送往大方县绿塘乡五星村黑沙地疫情防控卡点上的工作人员手中。


  再访脱贫户杨兴伦,谈吐妙语连珠,比第一次自信。


  另一个在中国版图上渺小得需用放大镜才能查找的村庄——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


  村里男女老少除了和杨兴伦一样对农村发展充满自豪,还更加斗志昂扬。


箐口村村民庆祝村三年发展计划实现.jpg

  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村民2019年5月29日庆祝实现村三年发展计划


  3年,他们与村主任张凌一起把不毛之地变成经果林,治愈箐口废墟之痛,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3400元增加到至今10370元。


  迎接各地客人或是村以外的人,村民常把“我是箐口人,欢迎到村做客人”挂在嘴上,透露着全村1794人的骄傲和自豪。


  因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及原猫场镇硫磺厂污染,该村沦为不毛之地,只剩“后进村”声音在上空回响。


  但是,穷不是宿命,人类毕竟充满智慧。打破山间之隔的阻断和城市之间融通的壁垒。2019年12月16日8时10分,毕节结束没有高铁的时代。


  人类智慧让这个曾经“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乘着高铁拥抱世界。


成贵高铁离毕节站十公里处.jpg

  成贵高铁离毕节站十公里处 (王纯亮 摄)


  “53分钟,省城直达县城,吃完早餐赶早班高铁去省城上班,来得及!”


  大方县出租车司机聂师傅兴奋地和记者说自己眼中的变化时,县城的高楼大厦在他后视镜里越来越远,高铁到站提示声一班接着一班。


  莎士比亚说:“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张锋是祖籍毕节市金沙县的70后企业家,3年,以他的贵州奥斯科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为核心,金沙县工业园区内聚集了数十家企业,曾经的荒山野岭变身现代化工业新区。


  路走对了,只会越来越宽广。毕节以“大发展”为思路进行布局时,为周旭、龙昊等这样的90后提供创业方向和成长之路。


  “贫穷”“不适合人类生存”是90后周旭从父辈口中得知的毕节过往,与他现在搭上互联网快车的快餐店比起来,是大相径庭。


  “没有不适合生存,每天从我店里带走的快餐就数百份。” 周旭在煤气灶上娴熟又自豪摇着他手中的炒锅,胜似挥舞着城市繁荣带给他事业的一面胜利旗帜。


  龙昊也麻溜地在毕节市倒天河沿岸公园路自开的龙虾店后厨洗刷手中的龙虾,五桌客人正等着他上菜。


  两年前,本科毕业就去深圳学海鲜经营的他,找到3个同龄人成为合伙人。他说,“从小在倒天河旁边长大,沿河开一家属于年轻人的店,要在河边实现诗与远方。”


  如果要为以上变化找个“关键词”,那是“试验区”为它拉开序幕。


  已过而立之年的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5年翻一番,2017年人均GDP是1988年的67.2倍,森林覆盖率由14.9%升至52.81%。


  几代毕节人用自己的肩撑起这一片绿色。蓝天下,他们追赶时代发展的速度,让这座城生生不息。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段清娟

责任编辑 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