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天眼一线】端午至 粽更香 情更浓

  “魏姐,我订的50个板栗鲜肉粽好了没?”


  “好了好了,刚刚才煮好。”


  6月23日,走进贵州贵阳市的文笔街,魏姐粽子铺门前格外热闹,市民们挑选着各类口味的粽子,整条街上飘散着粽子的清香,端午的节前气氛极其浓厚。


  陈曦摄市民在贵州贵阳市云岩区文笔街选购粽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尚宇杰 摄


  作为传统节日,端午的文化底蕴一直都在加深,蕴藏在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因子,一直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也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端午节前后,贵州很多地方都会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纪念活动。即便是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也会在煮糯米、采粽叶、包粽子的过程中,完成一个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街头巷尾的浓情“粽”意


  文笔街,这条听起来充满书香气息的街道,被市民称为“粽子一条街”,于1699年修建。因为这里有10多家卖粽子的小店,粽子种类多又新鲜。端午节临近,平时稍显宁静的文笔街热闹起来了,平均每天要卖出几千个粽子。“一闻到文笔街的粽子香,就知道端午节要来了。”家住民生路的吴长飞说。


  蛋黄肉粽、排骨板栗、灰肉粽、红豆绿豆粽、火腿粽、蜜枣粽……和家里自己包的比起来,文笔街的粽子口味众多,提前预定还可以自己选择食材搭配和口味。


  “今年的生意不错,每天都能卖上千个,早上的生意好,来买粽子的人都是成群结队的,而且买的数量都不少。”在文笔街卖了25年粽子的魏姐告诉记者。


  在一家名为“夏姨妈粽子”的小摊前,摊主夏姐正熟悉地包着绿豆粽,“粽叶是从乡下采买的,比菜市场买来的新鲜多了。绿豆是购买开袋即食的来用。”夏姐说,为了保证粽子的味道及新鲜度,每一种食材都必须严格把关。


  刚刚包好的粽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尚宇杰 摄


  每年的端午节,除了成品粽,包粽子所需的糯米、粽叶、蜜枣等原材料也十分畅销。在贵州遵义市正安县农贸市场,许多市民除了购买各类口味的粽子外,也会购买一些粽叶、细绳,体验包粽子的乐趣。


  “每年端午节,我都会自己包粽子。”住在附近小区的市民刘珊正在挑选粽叶,她觉得,自己动手包粽子不仅有意义,而且更划算。


  一旁,不少市民在该店购买粽子,“现包的粽子好吃、新鲜。”市民夏女士说,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日常习惯,因为自己不会制作,所以会选择到店购买。


  在该农贸市场经营一家杂货店的胡艺珍,每到端午前夕,都会早早支上粽子摊。


  “我包粽子卖已经9年了,一般都有腊肉、板栗、红豆、素粽子,这几天每天要包近300个。”胡艺珍包着粽子乐呵呵地说,端午节前四五天是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有300到500元的收入。


  山区产业“粽”飘香


  雨季的贵州黔南州贵定县新巴镇,烟雨蒙蒙,幸福村里山歌萦绕。就在这大山脚下,布依族姑娘叶贵方与粽子的故事已经开始。


  摘洗粽叶、炒米炒料、包煮粽子……一个粽子三十六道工序,每道工序,叶贵方都亲力亲为,只想让远方的客人能吃上粽子最原始的味道。


  市民品尝粽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尚宇杰 摄


  “最开始的时候手忙脚乱的,做出粽子来怎么去卖,就是个难题。我的第一个平台是朋友圈,大家反映还挺好。”叶贵方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订单多了,我的人手不够,每天应该怎么去满足客户的需求?”


  订单增加,叶贵方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到了包粽子的队伍,78岁的张学英,就是其中一个。“儿子孙子都出门打工了,我自己在家赚点小用钱,做这个又不累,还能打发时间,挺好的。”张学英老人说。


叶贵方在包粽子。鲍伟 陈鸿 摄


  从开始的每天几十个,到几百个,再到如今的上千个,源源不断的订单给了叶贵方坚持下去的信心,也打开了她的思路,她的粽子,正朝着订单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近日,走进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哆蝶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数十名妇女围坐在一块儿包着各种口味的粽子,淘米、染色、捆线、真空包装、装箱……一派繁忙的景象。


  据了解,该车间从今年4月投产以来,已经陆陆续续向外面销售了15万个粽子,盈利额保守估计有将近40万元。


在台江县排羊乡的一家扶贫工厂里,数十名妇女正忙着赶制当地特色的五彩粽及各式粽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邓刚杨晓波摄).JPG

在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排羊乡的一家扶贫工厂里,数十名妇女正忙着赶制当地特色的五彩粽。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邓刚 杨晓波 摄


  2016年,哆蝶公司的五彩姊妹棕一经推出便成为“爆款”,迅速走红市场。截至目前,哆蝶食品有限公司已为80余户贫困户带来稳定可观的收入,伴随着产业不断壮大,还带动猪、蛋鸭、糯米、油菜籽、植物染料、粽叶等种养殖产业渐成规模。


  目前五彩姊妹粽通过多平台进行公益助农直播,综合销售有10000多盒,10多万个粽子,其中线上销售占比60%以上。线上直播销售购买的消费者除了黔东南的粉丝外,还有浙江、上海、广东、四川等地的粉丝也通过直播进行了购买。


  “粽”情“粽”意显真情


  在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即将迎来搬进新居的首个端午节,搬迁群众通过包粽子、吃粽子等形式,享受搬迁后的幸福生活。


  郑美琴是柏杨林街道和美社区34栋的搬迁住户,一家8口人,来这里之前,她家住在七星关区杨家湾镇营盘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如今,搬进安置区后的郑美琴,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群众在包粽子。陈曦 摄


  6月23日一大早,搬迁户郑美琴家里就热闹起来了,她和一家人一边包着粽子,一边唠着家常,热闹的场景透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这是我们搬进新家的第一个端午节,以前在老家由于交通不便,一年来城里的机会不多,逢年过节也吃不上什么好吃的。现在搬到了城里来,买什么都方便,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郑美琴说。


  对于包粽子,郑美琴和母亲分工明确,你教教我、我学学你,一会儿功夫,桌子上就摆满了粽子。两人一边比较着包粽子的形状,一边欣赏自己的劳动果实,新房子里洋溢着欢声笑语。


  “搬迁群众迎来搬入新居的第一个端午节,我们组织了三个社区的干部和搬迁群众一起包粽子,同时我们还为辖区70岁以上的1260名老人、扶贫车间的困难职工和特殊群体送去了粽子和节日问候。”柏杨林街道党工委委员居晓娟说。


  端午节将至,无论是城镇街头,还是大山深处,无论是社区人家,还是工厂车间,贵州各地都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氛围,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品质,仍旧会触动每个人的内心,产生奇妙的联系。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尚宇杰

责任编辑/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