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多彩贵州·相约2020】纳雍县曙光镇:产业扶贫领跑小康路

  “这个间距在30至40公分左右……”“魔芋种植原则是‘深沟高箱’,箱与箱之间间距约80公分。先挖好沟,然后撒上农家肥、再撒复合肥,作为魔芋种植的基肥……”走进纳雍县曙光镇猴儿关村的魔芋基地,千亩魔芋基地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在农技人员指导下,100多个村民们正在选种、松土、播种、覆土,好一片忙碌景象。




纳雍县曙光镇村民们正在播种花魔芋


  “我家的10多亩土地入股给了合作社,每年除有入股分红外,在基地打工每天还有100元的收入。我2月底就来基地干活了,离家又近,可以一边务工一边照顾家庭。”余井组村民刘清美告诉记者,由于今年初的疫情,没能外出打工,在基地务工不但有钱赚,还能学到魔芋种植技术,她心里感到特别满足。




纳雍县曙光镇龙井村花魔芋基地村民们正在给新栽种的盖上稻草保温保湿


  “我们种植的魔芋是花魔芋,管理好的话,一亩魔芋能达到上万元收入。全村共有1000亩的魔芋示范基地,下步计划在全镇发展3000亩。”曙光镇镇长朱天奇说,魔芋制作的魔芋精粉可用于面膜、食品、航天材料的生产等,1公斤魔芋精粉的价格在140元左右。目前,村合作社已与重庆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保障基地魔芋销路。


  走进海拔1800多米的曙光镇法泥村红花椒种植基地里,包村领导、镇人大主席邓涛和村支书张海正带着80多个村民劳作,村民们正在管护的这420亩红花椒基地均套种了黄豆、花豆。


  据介绍,花椒一般种植3年才挂果,从目前开花情况来看,明年第一次挂果,经过两三年进入丰产期时才能开始采摘。


  法泥村是地处高海拔的深山中的省级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24户 1038人。村里的173户贫困户769人已经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进城,这些搬迁群众的230亩土地全部流转由村合作社代种红花椒,769名群众以30%的比例参与合作社分红,住在村里的当地村民的190亩土地全部自己种上了红花椒,产管销都由村合作社负责。在县、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法泥村村支两委班子强基础、解民困、兴产业,增强了群众发展信心,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曙光镇辣椒产业基地


  据了解,四川良鑫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底进驻曙光镇后,在曙光镇法泥、小庆脚、岔冲、河沟等11个村流转了1420多亩土地种植红花椒。明年全镇将发展到1万多亩。


  以前的曙光镇,有不少群众“争当”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纳雍县、乡党委政府坚持扶志扶智助脱贫,通过开展就业创业专题培训及交流谈心等方式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群众摆脱“等靠要”的思想。


  “张书记、吴书记,你们怎么来了?”走进纳雍县曙光镇坝子村坪子村民组村民刘荣英家,刘荣英放下背篼,迎了上来。


  来人一个是县委派驻曙光镇第一书记、纳雍县委常委张勇,另一个叫吴亮,也是副县级干部,刚从大方县调来、新上任的曙光镇党委书记。


  “我们来看看你们家养的猪仔怎么样了啊!”刘荣英笑呵呵地说。


  “那个猪仔,逗人喜欢得很!”刘荣英满脸兴奋,“多亏你们让我们家养猪和种烤烟,脱贫没有问题了!”


  “没想到张书记还上门给我出主意,我心里别提多暖了。”刘荣英见记者采访喜笑颜开的打开了话闸子。




曙光镇辣椒长势良好


  可就在不久前,刘荣英还是满脸愁容。一家5口人,整天围着7亩玉米地和几头猪打转,刘荣英担心还要继续过“苦日子”。


  正当刘荣英干着急的时候,纳雍县委常委、驻曙光镇第一书记张勇和村干部入户排查发展短板,主动上门和她谋发展。“村里要招一批人去广东务工。你让大儿子和儿媳妇出去闯闯。家里的牛和地,你在家管就行了嘛!”张勇说,“大儿子和儿媳去省外务工,每个月每个人还能拿到四五千块钱的工资。光这些,你算算,一个人半年下来能拿到多少钱?”


  张勇到坝子村的第一个走访对象是贫困户刘荣英。贫困户刘荣英的丈夫前几年不幸遇难过世,大叔子和小叔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小儿子还在上学。


  “我家收入不多,家人也指望不上……”刘荣英见张勇很随和,便打开了话匣子,将一肚子苦水全倒了出来。临走时,张勇握着刘荣英的手,安慰道:“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希望都在你身上,你要注意身体。”


  回到村上,张勇拿出笔记本,把刘荣英家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他说,这样随时能看见,好提醒自己尽快去解决。如今,刘荣英家发展了35亩烤烟产业养了2头猪。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未攻克战场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曙光在前,重任在肩。


  纳雍县结合全县脱贫出列目标,突出“党建领航、决胜脱贫”主题,把全县各乡镇划分为几大战区,副县级以上领导包战区,负责处理全战区有关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难题,全面构建横向齐头并进,纵向一抓到底的县乡村三级主体责任落实体系。就这样,2019年9月,县委常委张勇任曙光镇第一书记,开始了他的帮扶曙光镇工作。


  曙光镇法泥村地处集中连片贫困的乌蒙山腹地,当地很多村民都外出务工了,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准备外出打工的当地数十个村民焦头烂额。“有工作队、有村两委在,一定帮你们解决困难。”张勇带领村支两委及时赶到给村民们吃下了宽心丸。


  张勇观察,贫困地区群众脱贫里,见效最快的是外出务工,一年能赚好几万;中期要靠扶贫产业;而最长远也是最根本的,是抓好村民素质和乡村教育。


  曙光镇法泥村张家寨组村民黄德林是建档立卡户,在扶贫政策和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家里已经开始做起了庭院养牛。张勇和村支两委在入户调研时发现,黄德林家的庭院经济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养牛技术不成熟,二是缺乏发展资金,如果不及时解决问题,不仅前期帮扶工作前功尽弃,还存在返贫的可能性,必须“扶上马再送一程”。他邀请县里的农牧技人员来到黄德林家,就防疫、驱虫、接羔保育等产业发展问题面对面培训、手把手指导,并为他落实了5万元金融扶贫贷款扩大养殖规模,黄德林家一下子养了6头牛,为一家人鼓足了干劲。


  “疫情当前,劳动力回流,说不定是本地发展产业的一个机会。”纳雍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扶贫的中心工作。

  产业是高质量脱贫、可持续脱贫的必由之路。发展产业,注重谋划。曙光镇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第一抓手,兼顾短、中、长期,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确保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经毕节市政府派来的烤烟种植专家组现场考证,猴儿关村适合种植烤烟。张勇带着村干部一边挨门挨户做工作,动员村民参与产业发展,一边与村支两委在营头、坝子、水淹塘、法杓等村相对集中连片地区种植了5000亩烤烟,“这是我们的‘责任田’,要干给村民看。”


  在毕节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技术支持下,这块“责任田”的苗子目前长势良好。镇党委政府把这块“责任田”抓出了成效,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也就打消了顾虑。


  在这块“责任田”的示范带动下,曙光镇引导群众种好“菜园地”,让每家每户前庭后院的环境美起来;建起“产业地”,把产业落实到户。与此同时,村干部经营好自己的帮扶“责任地”,形成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合力。


  现在,曙光镇正推进以魔芋、辣椒、花椒、茶叶、烤烟、刺梨、皂角等扶贫项目,采取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技术培训、就近就业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充分发挥了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和“管长远”作用,让产业特色成为扶贫亮色,为推进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截止6月15日,全镇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实施种植项目红花椒4000亩、皂角3000亩、藤椒2000亩、刺梨6000亩、茶叶1000亩、洋芋7000亩等,这几大产业不断壮大着村集体经济。


  看到产业扶贫丰收有望,镇党委带着村支两委到重庆招商引资,今年5月又建立起1000亩魔芋基地,计划明年扩大到3000亩。同时,引进了上下游企业—重庆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形成供产销一体化经营;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分红,也可通过在基地务工获得收益。


  基地规模化的建设让曙光镇的广大村民看到了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大家纷纷表示要参加下一阶段的种养殖,还主动报名到合作社基地就业,学习种养植技术,挣起了“产业钱”。


  如今,走进曙光镇,扑面而来的是满眼的绿意,宽敞平整的柏油路上,一排排浓荫绿树沿村道整装列队,道路两旁的产业基地里农户在忙碌地锄草,不远处的纳雍河曲折蜿蜒,潺潺流水唱着欢快的歌儿……昔日贫穷落后的曙光镇已经发生美丽的嬗变。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凯 黄杏

  编辑 王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