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四全四力蹲点】千亩“菁林头”变成“花果山”|陪67岁护林老人深山“隐居”72小时记


  贵州遵义仁怀市67岁老人谢永贵23年守林、护林、造林的故事经天眼新闻发布后,引起了不少读者关注。


  为了零距离拍摄到谢永贵老人守山护林的日常,记者日前沿着仁怀市坛厂镇桅杆村崎岖的山路,驱车上山,在“箐林头”深处,与谢永贵老人一起,体验了三天的“隐居”生活。


  车到水泥路的尽头,便是谢永贵老人在山上的住处。当年搭简易窝棚的地方,现在成了地下室,上面又起两层楼房,旁边还搭起了一个凉亭。


  到达时,谢永贵老人正在午睡。


  除了我们,和门口的一条黄犬,山上没有一个人。只有飒飒的山风,和着鸟鸣。


  山高,林密,空气充满了水分。第一晚睡在床上有些不适应:被子润润的,像没有晒干似的;半夜听着窗外哗啦啦响,以为下起了大雨;起身出门,却是风吹树林的声音。


  怪不得谢永贵老人膝盖患了风湿关节炎。


  第二天一大早,6点不到,记者就听见谢永贵老人带着他的MP3播放器,在房前屋后转悠,播的永远是他百听不厌的一首首红歌。


  吃过早餐,谢永贵老人便列行公事地整理工具,磨刀上山了。


  在谢永贵老人的工具房里,锄头、镰刀、高枝剪、手锯、草耙、泥水抹灰刀、扁担、打土机等各种工具,应有尽有。一看就能想象他23年的深山生活都在做些什么。


  在随后的两天里,谢永贵老人带着记者在他的山林里穿行,一路讲述着他23年的“隐居”生活。


  1997年,承包时,“菁林头”还是一片长满荆棘和杂草的荒山。


  “山上稀疏有些树子,但一长到碗口粗,就有人偷砍下山做窗心。”谢永贵老人说。


  为了守住这些树木,让它们长大成林,他才在山上团土造屋,搭起了窝棚。


  “晚上睡在里面,耳朵都竖起的,一是防野兽,二是防人砍树。”


  为了保住山上的树,他得罪了不少当地人。


  “当时山上还有野猪。为给自己壮胆,我一是喝酒,二是养狗。最多的时候,我养了三条狗。”


  谢永贵老人一边带着记者在山林里穿行,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


  刚来那些年,“箐林头”不通公路,不通电。由于植被差,山上除了下雨天,没有固定水源。平常要吃水,得去对面两里地的水井去拉,去背。


  看着满山的树林,谢永贵老人自豪地说,现在山上至少有6处泉眼,长年有水。在坛厂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和山下的村民都吃上了自来水。


  “这是天然的矿泉水,可以对着水龙头直接喝。现在水源充足,再也不缺水了。以前弄的小水窖,都用不上了。”


  为了证明他所说不假,谢永贵老人带着砍刀,在树丛藤蔓中,砍开一条旧时走过小道,穿过密林,来到其中一口他亲自用石板砌成的水井边。山泉清沏见底,记者学着他用手捧起喝了几口,真是凉爽甘甜。


  记者看到,在谢永贵老人林中的房前屋后,种植有上千棵果树,有弥猴桃、杨梅、李子、梨、葡萄、柿子等,还有牡丹、芍药、三角梅等各种花草,称之“花果山”也不为过。


  山上的杨梅和弥猴桃等尚未成熟,但红心李却是熟透了。由于少有人上山,没人采摘,树下铺满了成熟后掉落的李子,倒是让记者大饱了一次口福。


  第三天,有两拨客人上山,他便让人自行上树采摘,并不要钱。


  从守林、护林到造林,23年里,谢永贵老人先后投入荒山植树造林的钱已累计超过200万元。为了持续投入修建水电路上山,他曾经在山上种菜、养猪和养鸡下山换钱,但至今,他却没有砍过一棵树,也没在这座山上赢得一分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片森林的价值,总有天会显现。”谢永贵老人坚定地说。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高发强 沈仕卫

责任编辑/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