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小车间里的大幸福】系列报道二 | 从江县银新社区:扶贫车间圆了残疾人的就业梦


  走进从江县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银新社区玲玲电子就业扶贫车间,每张工作台上整齐摆放着电子半成品,组装、粘连……一个个小型变压器在工人手中完成。


  创建这个扶贫车间的是当地一名叫梁艳琳的搬迁户。33岁的梁艳琳,曾是从江县秀塘乡归眼村的贫困户。2018年,受惠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梁艳琳一家搬进了银新社区,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她在社区的工厂上班。2019年,工厂经营不善倒闭,她壮接下了工厂,并改名为玲玲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梁艳琳一边培训妇女掌握技术开展生产,一面积极外出寻找销路。“开始跑市场时,人家不认识我,不愿意将订单交给我做,几经周折,终于在广东拉到了订单。”尽管每一笔订单客户都要压一个季度的账,但梁艳琳良好的信誉和质量为她赢来了越来越多订单,经过一步一步的努力,厂子慢慢地发展起来。


  现在,玲玲电子就业扶贫车间已有各种加工设备68台,年产值达到100多万元。梁艳琳没忘记社区的姐妹,她在招工时有一个不成文规定,优先录用不能外出务工的残疾人和妇女。


  今年43岁的余胜强离异后,独自照顾着三个孩子,患有三级残疾的他无法外出务工,家庭条件十分困难。“以前身体好的时候也去过上海、广东等地打工,后来出去不了,一直待在家里,没有收入来源。”余胜强说,梁艳琳了解情况后主动鼓励他到扶贫车间工作,每月能拿2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工资。不用再为生计发愁的余胜强,生活也有了奔头。


  目前,玲玲电子就业扶贫车间共为社区60多名搬迁户稳定了收入,每月发放工资10多万元。


梁艳琳(右)在教新员工怎么制作小型变压器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解决他们的就业是道必答题。为更好作答,从江县优先将安置点门面安排给搬迁群众竞租,享受租金“三免两减半”即头三年全免、后两年减半的方式,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安置小区,充分利用安置点门面、地下停车场建设扶贫车间、生活超市等带动就业,让更多的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看到不少因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务工的妇女和残疾人在我这里就了业,生活越过越好,我觉得很值得。”订单源源不断,接下来,梁艳琳打算扩大扶贫车间的产业规模,给更多人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余胜强通过梁艳琳的帮助,圆了“就业梦”


  今年43岁余胜强与妻子离异后,独自照顾着三个孩子,患有三级残疾的他无法外出务工,家庭条件十分困难。“还没成为残疾人的时候也去过上海、广东等地打工,后来出去不了,一直呆在家里,没有收入来源。” 余胜强说,梁艳琳了解情况后主动鼓励他到扶贫车间工作,每月拿上2000到3000元不等的工资。 “很感谢她,圆了我的就业梦。” 不用再为生计发愁的余胜强,生活也有了奔头。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玲玲电子就业扶贫车间共为社区60多名搬迁户稳定了脱贫基石。目前,公司年产值100多万,每月发放工资10多万元。


玲玲电子就业扶贫车间的员工正在工作。


  截至目前,从江县已盘活商铺479间,地下车库4万余平方米,引进扶贫车间及产业基地21家,就近解决就业工作岗位1800余个,正在建设扶贫车间3个,预计将增加就业岗位100余个。如今,通过扶贫车间,搬迁群众过上了“楼上生活、楼下就业”的幸福生活。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传娟 刘悦

  编辑 王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