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昨日“黄花”今又开!看岑巩地城村黄花产业如何迎来新生?


  夏日正好,岑巩县天星乡地城村的黄花遍地开放,花香怡人。


  闻着沁人的花香,46岁的地城村媳妇钟福香心花怒放,在花丛中劳作的双手又加快了几分,一朵朵鲜嫩的黄花纷纷飘落她身上的袋子里。

W020200608767583872432_600.jpg

  离黄花基地不远处,就是地城村去年建起的黄花加工厂,钟福香将采好的花直接送到加工厂过称,并以每公斤1.8元结算,“一天少的话能得100块,采多就得多。”


  采摘期加上管护期,钟福香一年在黄花基地有半年多的活路可干,2019年,全家脱了贫。


  作为外来媳妇,如今品尝着黄花产业甜蜜果实的钟福香并不清楚,黄花产业在地城村已是二次“新生”了。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地城村就有过一段种植黄花的历史。


  “那时候供销社提供肥料和种苗,发动农户种,鼎盛时期,村里的黄花种植面积达到300亩。”村主任柳文杨介绍说,依靠种植黄花,那段时期,村里的发展走在了邻村的前头。


  “放学了我们就去采黄花,背去卖,家里还建了加工黄花的作坊。”地城村吴家寨组村民吴雄说,那时卖黄花的钱就用来交学费读书,家里有客人来,还会拿黄花招待。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供销社衰落,地城村人无力跑市场,黄花产业渐渐凋零。“地里的黄花全被砍掉了,很多年村里都看不到一株黄花。”柳文杨感慨地说。

W020200608767588962492_600.jpg

  昨日“黄花”只留在了村里部分村民的记忆中,多年过去,地城村产业发展乏力,水稻制种、种桑养蚕等零星产业不成规模,处于散、弱、小的状态,全村共577户238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214户831人,是二类贫困村。


  随着全省产业革命新风劲吹,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地城村村支两委开始谋求产业突围。曾经“昙花一现”的黄花产业再度被从尘封地记忆中翻出。


  在村支两委的眼里,地城村黄花产业有种植基础,土壤气候也适合,可以一试。然而,村里不少经历过黄花产业兴旺又衰退的村民们却“忧心忡忡”,他们担心重蹈覆辙。


  “大家的顾虑也有道理,我们要用实干打消他们的顾虑。”柳文杨说,2018年年初,岑巩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国心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到村里发展黄花产业,走“公司+基地”的产业发展路子。


  公司引进来了,村民们的反对声依然不小。“交给公司,要是整荒废了还糟蹋田土呢。”很多村民都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


  为了动员大家,村里一遍又一遍地开院坝会,挨家挨户作动员。从开始第一场动员,到最后一户农户签字,用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


  129户农户的500亩连片土地得以整理出来,2018年3月18日,第一批黄花种苗下地。那天,围观的村民很多,大家议论纷纷,有唏嘘,也有憧憬。


  常为一家老小生计发愁的钟福香原本觉得这事与自己没多大关联,“我们家既没钱投入也没技术,刚开始觉得发展这个产业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钟福香没有料到,自己起初并没关注的黄花产业改变了一家的命运。她不仅获得了土地流转费用,还获得了公司技术培训的机会,并在基地里干起了采摘和管护的活儿。

W020200608767586274987_600.png

  去年,在政府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地城村建起了黄花加工厂。


  经历过第一次黄花产业发展的吴雄不仅流转出去了自家3亩多土地种植黄花,还当上了加工厂的烘烤工人,月薪达5000多元。“小时候就接触过,现在再从事这个,感觉很亲切。”


  昨日“黄花”今又开,一株开出四五十朵黄花,是过去的近10倍。


  “我们培育的这个品种,不仅花苞多、花蕾大,而且口感很糯,质量上乘。目前我们主要做食材加工,未来我们还要加大研发力度,研发其药用价值。”贵州国心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谷巍介绍说,去年,公司注册了“黔家福”品牌,走品牌化道路。


  据悉,目前,贵州国心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已投入资金600万,实现种苗培育、基地种植、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发展,并与东南亚签订了销售订单。未来计划把黄花种植扩大到5000亩。


  地城村人也开始重新认识这项产业,并积极融入产业发展当中。目前,地城村通过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积极动员贫困群众就业,全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已实现产业、就业全部覆盖,全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3%。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丹 余光燕 余欢

  责任编辑 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