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产业“造饭碗”、线上“找饭碗” 、省外“稳饭碗”!习水30万人端上就业增收“三大碗”

  “穿上工作服,我心里就稳当了。”6月5日,在重庆翊宝电子厂的车间里,25岁的钱春利干起活来很卖力,两天前还在习水老家发愁的他,通过网上在线找工作,在习水当地劳务派遣公司的帮助下,出家门进车门,下车门进厂门,整个外出务工的过程仅仅用了3天的时间,如此高效的务工过程,钱春利算是狠狠地体验了一把。


W020200605613748884545.jpg

打工直通车习水总站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位于“六稳”“六保”之首。农民工在线找工作,仅仅是习水县打通就业渠道的一个门路,作为劳务输出大县,习水县已就业人口达300773人,就业率81.8%,务工收入75亿元。为巩固脱贫成果,提高小康成色,该县实施‘就业增收工程’,通过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造饭碗”和线上组织化输出农民工“找饭碗”、成立县委副书记为书记的就业党委派驻省外10个城市就业中心站服务已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稳饭碗”,让30万习水人都能端上“三大碗”。


  产业“造饭碗” 盘活村经济


  马临街道沔山村气候宜人,草木葱郁,这个曾经因煤而兴的小山村如今却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多管齐下“造饭碗”,盘活村经济,让群众尽享家门口的发展红利。


W020200605613748209570.jpg

富兴牧业的羊圈里,月薪6000的技术负责人李世春正在投放草料



  “把餐厅装修好,我家的民宿就能开业了,漂了这么多年,终于能稳定下来。”再过几天,肖登全家的民宿就要同其他61户民宿、15家农家乐一同开门迎客,这期间,做散活多年的肖登全把精力都捣腾在自家的房屋上,让这栋多年前修建的二层民居摇身一变,成为了拥有10个房间20张床位的乡村民宿,肖登全也将告别散工生涯,尝尝当“老板”的滋味。


  “到时候来农家乐耍的人,难免要吃上一口马临羊肉,麻羊产业还要不要这么火?”在沔山村和向阳村交界处的富兴牧业的羊圈里,月薪6000的技术负责人李世春一边放草料,一边若有所思,麻羊产业的发展远超他的想象。


  “今年,我们养殖场还要扩建,1500亩草场全部满种,每天60多个工人正在修建14栋圈舍,为上万只麻羊‘进驻’做准备,还需要更多人手。”李世春说。


  仅旅游和麻羊两项产业,沔山村充裕的就业机会已经不言而喻。


  “沔山村有劳动力1800人,仅有400人外出务工,为了满足更多群众的就业需求,村里正在实施1200亩的经果林,力争造出更多的‘饭碗’。”马临街道党工委书记罗力信心满满,他说,现在不怕没事干,就怕没人干。


  跳出沔山看习水。如今,习水县构建“生态畜牧业+”“有机高粱+”“林果+”“旅游+”“劳动力+”的农村产业革命体系,让更多群众选择了留在当地,把家门口的“产业饭”吃得越来越香。


  线上“找饭碗” 就业更精准


  “这层薄薄的标签要完全贴合在电话手表上,需要眼疾手快,这两个月来我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也越做越多。”在重庆市沙坪坝广大电子厂的贴膜生产线上,贴标签能为习水县寨坎镇的村民赵大明带来6000元的收入。


W020200605613749632160.jpg

习水“残疾人就业爱心车间”218名残疾工人正在生产皮鞋


  说起这份高薪的工作,赵大明卖着关子说:“我在网上‘淘’来的。”


  其实,这张“网”在习水人的圈子里早已不是秘密,由贵州晓锋人力资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创建的“习水就业网”作为本土就业网站,数百个优质岗位实时更新,需要就业的习水人只需要手指轻轻一点,输入信息资料,公司就能快速匹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更加精准便捷,赵大明也就是通过该网站里面的“打工直通车”找到了现在的工作。


  “通过网上报名,现已输送500余人到省外就业,但我们要做的是这个的十倍,百倍。”不满现状的公司总经理罗江秀提出一个“大目标”,并且正在向着目标前进。从6月份起,该公司将在习水县26个乡镇街道启动“一车一网”全覆盖,让更多群众找到适合自己的“饭碗”。


  另外,习水县还明确乡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分管就业工作,成立乡镇(街道)外出务工就业服务中心、劳务公司,在每个村(社区)设立劳务工作站、就业互助协会,将直通车终端装到乡镇,将务工信息通过网络送到群众家门口。截至目前,习水县组织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71558人,其中疫情期间“点对点”有组织输出3537人。


  省外“稳饭碗” 务工有“靠山”



习水群众登记就业信息



  “梁姐,我现在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钱,是你的关心才让我坚持下来。”6月4日,接到外出务工人员邓常亮的电话,得知他已经完全适应工作环境,习水县驻厦门外出务工就业服务工作站站长梁蕾放心一笑。


  脸上充满笑意的,还有在深圳务工的尤支美一家。


  两个多月前,尤支美和丈夫所在的工厂因经济效益不佳不得已裁员,夫妻二人双双下岗。得知这一情况,深圳工作站的人员迅速行动,尤支美不仅结算了一个月的工资,并在3天后找到新工作,一家人的损失降到了最小。


  两个温情故事得益于一套服务体系。为了更好服务务工人员,习水县制定“五定”模式,构建了“党工委+党(总)支部+一站一会五中心”的外出务工服务管理组织体系,选派11名党员干部到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深圳、温州、厦门等10个城市,加大外出务工人员跟踪服务管理,保障习水外出农民工“输得出、稳得住”。



习水县马临街道沔山村乡村民宿


  “我们要做的是,到2020年6月底,全县有就业意愿未就业的搬迁户、边缘户、贫困户劳动力和返乡‘回流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通过产业发展和创业创新推动,使全县有条件劳动力实现人人有就业,全县劳动力就业率达80%以上。”习水县委书记向承强决心拳拳。


  无论是别出心裁的产业“造饭碗”,还是借力科技的线上“找饭碗”,亦或是温情满满的省外“稳饭碗”,都是习水县为30万群众量身打造的就业大餐,既让群众“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黄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