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新黔边行㉞ 毕节市七星关区:跨越山海 挂职副区长袁旭挥动“荔湾节拍”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2019年12月的某一天,一辆公务车悄悄停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口,这里是贵州单体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住着29000多人。尽管路面十分宽敞,这辆公务车却并没有开进社区的打算。


  一个头发有些许花白的男人下车,独自走进社区,居民们无人知道他是谁,似乎也对这个“生面孔”不太关心。他一路细细看着这个新建起的社区,宽敞的道路两旁高楼林立,一楼的商铺几乎有一半都空着,租出去的铺子经营着餐馆、便利店。柏杨林街道居住人口中,有近2万人是老人和小孩,有的待在家里,有的在街上闲逛。街道办事处在当年12月刚成立,班子成员都是来自各移民地的村干部等,在村里时,个个都是自有一套方法的管理能手,但聚在同一个街道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从眼下的情况来看,他们的“老办法”似乎都有点“失灵”。


  这个男人在柏杨林街道足足观察了两个下午,他心里有数了,随后便开始制定方案,谋划项目。


毕节市七星关区区委常委、副区长袁旭


  他叫袁旭,作为一个被推到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一线的人,他的出场方式有些特别。


  来毕节前,袁旭是荔湾区住房和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去年10月得知将轮换到贵州省毕节市挂任3年区委常委、副区长时,他已经在网络上查了不少资料,基本掌握了这里的历史情况。柏杨林街道是袁旭来毕节后的首个重要任务,之所以不打一声招呼就去街道“蹲点”,是因为他坚定地认为:如果不独自一人去“暗访”调研,一定看不到最关键的问题。


  事实确实也如此,两个下午的时间,袁旭搜集到不少问题,从他所看到的状况,搬迁的后续扶持已迫在眉睫。


柏杨林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的“连心廊”


  荔湾区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老三区之一,明朝时就已是中国对外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著名的外贸商埠十三行就位于此。如今,荔湾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让曾经为这里添砖加瓦的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当地早已摸索出一套先进的管理经验。


  曾在财政局、国资监管局、城市更新局以及住建局等多个单位工作,袁旭一眼看到了柏林杨街道最棘手的就是管理问题,他和共同来毕节帮扶的邓昆乔、万楚平等人开始谋划引进项目,基于荔湾现有经验,将柏杨林纳入荔湾民政体系,按标准进行统一管理指导,打造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及长者饭堂,由荔湾区、民盟、粤港澳各社会机构三方力量携手帮扶,还定下了“高于荔湾现有水平”的目标。


搬迁居民们每天上午9点至11点都会聚在一起学习唱歌


  项目准备妥当时已近春节,袁旭打算回趟家再来好好操持这些事,让他没想到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疫情防控地图上已变成深红色的广东省成了“重灾区”,各地交通陆续封锁,贵州也大门紧闭,袁旭心里挂着项目,一遍遍刷着新闻,就盼着“解封”的消息赶紧到来。


  直到2月中旬,复工复产的消息传来,袁旭在2月17日就马上动身前往毕节。下了火车,他先去了趟医院,做完核酸检测、CT检测等系列检查,终于能安心回到办公室里,其他广州前来挂职的干部也在一周后陆续回到工作岗位。


柏杨林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为老人们准备的按摩椅


  各个项目迅速推动起来。袁旭、邓昆乔、万楚平三人都曾当过兵,漫长的军旅生涯给他们培养出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加上有荔湾区的成果借鉴,只用了短短几个月,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长者饭堂、柏杨林社区工作服务站、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就迅速建了起来。


  “说这么多,不如去看一看更直观。”袁旭提议带我去街道走一走,对幼儿日间托养照料有个人需求的我正有此意,想对这来自广州的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探个究竟。


  我们的车在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门口停下,还没来得及看清门口那一排介绍项目的展板,就先听见房子里传来的歌声。嗓音是唱惯了山歌的“大白嗓”,歌曲却是《感恩的心》《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见我们一行人走进房子,二三十个大叔大妈齐刷刷站起来唱得更带劲,袁旭在部队搞过文艺宣传,听到熟悉的歌竟忍不住登上台和教员一起打起拍子。


荔湾区帮扶干部将广州成熟的社工服务体系引进七星关区


  一曲尚未结束,我偷偷绕到最后一排向躺在按摩椅里的大爷问到:“这里每天都这么热闹吗?”大爷一脸享受地闭着眼说:“每天都这样,早上9点到11点,天天唱红歌,会唱的村民来教大家,马上山歌队也要组织起来咯。”


  在这栋楼的左边还有一栋楼,那是长者饭堂和幼儿日间照料中心,两栋大楼用一排连廊联系在一起,连廊背后是500平方米的阳光户外活动空间,连廊中央挂着三块牌匾,中间一块上书“连心廊”,左边是广东荔湾,右边是毕节七星关。这是袁旭的点子,他还准备把连廊背后的墙面画上剪纸风格的大型手绘,把荔湾区和七星关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和民俗都融在同一张画上。


幼儿日间托养照料中心设施齐全


  我最好奇的是幼儿日间照料中心,对于一个工作时间极不稳定又常常出差的人来说,急需一个能在小孩放学后继续照顾他们的地方,据我所知,这种需求在各地都非常强烈。而在柏林杨街道的幼儿日间照料中心,不同年龄段孩子可分在不同区域,可调试高度的课桌椅、儿童玩具、绘本、带有网络课程的电视大屏一应俱全。中心由毕节市同心社的社工进行日常管理,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也能基本满足当地部分需求。


  除了日常照料,长者饭堂也是当地人热切期待的。长者饭堂面对全社会开放,早中晚餐和宵夜都有,但是60岁以上的老人吃饭可享受低价优惠,如果有配送需求的还会有专人送到家里。“明天开始试营业,今天已经先把菜买好了。”曾经在部队里掌勺的厨师向袁旭“汇报”,他显然有些激动和紧张,灶台都反复擦了好多遍,第二天的试营业将有30多位老人率先享受到这个创新举措带来的福利。


柏杨林街道是贵州单体面积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离开长幼日间照料中心和长者饭堂,袁旭又带着我看了引进有七八家企业的扶贫车间,正在兴建的两所学校,以及设施完善的社区医院……近3万搬迁人口的柏杨林街道,60岁以上老人共3437人,儿童10953人,持证残疾人1128人,这些针对老幼提供的服务直击当下易地扶贫搬迁的“痛点”。


扶贫车间为不少搬迁户解决了就业问题


  见到袁旭时是上午9点半,他正开抽屉拿出一条“早茶饼干”,那条简易玻璃纸包装的饼干只少了一块,显然刚拆封不久。结束采访时已是中午12点半,他没来得及请食堂留饭,独自一人又匆匆赶回了办公室。


  >>>>>>>>>>


  旧作重温:1985年版“黔边行”


  《他心里装着群众——记毕节县滇黔边界大塘村党支部书记彭金成》刊于1985年7月29日《贵州日报》1版



  他心里装着群众


  ——记毕节县滇黔边界大塘村党支部书记彭金成


  刘庆鹰


  ——村办小学的房子要垮了,他到处奔走,弄来建筑材料,及时落实人整修;待新校舍建成时,自家的水田却误了季节,秧子没栽成。


  ——村里的乡亲养鱼没有经验,他从四川请来师傅,师傅吃住在他家,服务却为大伙。


  ——缺劳力的老人汤绍华自己想种点蔬菜,他帮他背去肥料;七十多岁的五保户张启葵,在春节里收到了他提来的一块肉、一碗酒。


  ——农民赵祖林想养鱼,为本钱不够发愁,他掏出家里准备办事的三百元,说: “先用吧,哪时有哪时还!”。


  ——杨德全等五户苗族农民联办砖瓦厂,意见不一致扯皮,眼看生产要受损失,他三次同他们谈心,终于捏拢了已经散了的思想。


  ——农忙时节,他的汗水又洒在军属的田土里……


  他——是谁呢?他叫彭金成,是毕节县滇黔边界大塘村的党支部书记,今年五十三岁,党龄都二十年了。大塘,是个人均只有四分土地的汉族、苗族杂居的村子,早先很穷。近几年,中央的几个一号文件下达后,彭金成有了主心骨,他带着干部调查研究,看到云南市场很有搞头,便逐家逐户宣传大塘不搞工副业,不做生意,不盯着云南,光靠种那几颗粮食很难富起来的道理,并区别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大塘村主产包谷,边界上的云南农民喜欢喝贵州的包谷酒,彭金成动员农民酿酒销云南,为剩余包谷找出路,但有的农民不敢干,彭金成就带头开了间酿酒房,大家见销路宽、甜头大,便跟着干起来。现在全村已办起三间煤厂、九间酒房、一间砖瓦厂,其它如喂鸡、养鱼、养猪、赶马车、贩运仔猪、赶流流场的就多了,而且主要是根据云南的需要来搞。


  业不在大,有益则兴。去年全村工副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0%,农民们的腰包一天天硬起来,大塘已成为边界上闻名的首富之村,彭金成所在的关口村民组去年人均收入三百多元,最多的上千元,全组有80%的农户住上了砖木结构的瓦房。这在比较落后的滇黔边境是极不容易的!许多农民每对记者说到此,都夸彭支书这个当家人好。


  当记者在彭金成家的鱼塘边访问他时,他憨厚地笑道:“这有啥,我是党支书,该给群众做点事,我都不带头就没办法了……”


  ——这就是他帮助群众治穷致富的思想基础,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我省农村要加快致富步伐多么需要这样的干部!


  >>>>>>>>>>


  新黔边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链接


  策划人语 | 李缨:写在“新黔边行”开栏之际


  新黔边行① 水城县营盘乡:坐着火车去卖菜 开车进山买桃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② 水城县磋播村:走出大山又重回大山的网红支书徐祥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③ 盘州市鲁番村:从灰扑扑煤矿产业到循环起来的“牛”经济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④ 镇远县羊坪镇:生猪养殖合作社托起致富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⑤ 镇远县羊坪镇:移民生活向前“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⑥ 天柱县瓮洞镇:清水江畔一个木商世家亲历的产业更迭|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⑦ 天柱县白市镇:从兴趣到产业,致富能手编织养殖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⑧ 锦屏县令冲村:完善基础设施 点亮“无障碍”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⑨ 锦屏县乌坡村:“两不愁 三保障” 滋养群众好日子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⑩ 黎平县龙额镇:返乡侗族青年的创业之路和乡土记录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⑪ 黎平县龙额镇:两代人共守乡土文化 多形式传承侗乡民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⑫ 黎平县滚大村:海拔最低处 种下致富树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⑬ 黎平县培利寨:山上有个“芦笙寨” 专业比响20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⑭ 从江县乌英苗寨:一个苗寨 两省共管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⑮ 从江县乌英苗寨:深山里,传来朗朗书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⑯ 荔波县洞塘乡:续红色精神 两代村支书有“先行”之勇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


  新黔边行⑰ 荔波县立化村:由“黑”变“绿” 产业转型换新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⑱ 荔波县洞流村:转变思想 产业遍地开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⑲ 独山县麻尾镇:工业之外农业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⑳ 独山县南门村:甜蜜罗汉果开启何与开家致富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㉑ 平塘县甲茶镇:天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㉒ 平塘县鼠场片区:水!水!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㉓ 平塘县克度镇:“天眼”之下,为星星让道的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㉔ 罗甸县桃园新村:人面桃花分外红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㉕ 玉屏自治县大湾村:云上村庄人归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㉖ 玉屏自治县县铁家溪村:高山密林藏有铁汉柔情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㉗ 碧江区滑石乡:“赔本”大米打了一场漂亮翻身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㉘ 碧江区云场坪镇:让因病致贫家庭重燃希望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㉙ 碧江区云场坪镇:湖南姑娘贵州媳妇杨霞的矿区乡愁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㉚ 松桃自治县迓驾镇:三省协作 “边城”蜕变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㉛ 松桃自治县迓驾镇:养殖带种植,奔富在路上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㉜ 毕节市鸡鸣三省村:94岁老人侯明扬的小人生与大历史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㉝ 毕节市鸡鸣三省村:一条寻常小路与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文/图/视频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彭芳蓉

刊头书法/赵刚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浩宇

责任编辑/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