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在现场丨珠穆朗玛,我来了!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2020年4月30日,在海拔高达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中国庄严向世界宣布:正式启动2020珠峰高程测量!这是时隔15年后,我国再次重返珠峰之巅测高,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开展的第七次大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


  接到这次采访任务后,我既兴奋,同时也感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我要好好记录这一珍贵的历史时刻。


  4月22日,到达扎西宗的第二天,夕阳透过云层,洒在珠峰上。


  4月21日,我和同事从新华社西藏分社出发,同前期已经到达的第一梯队会合。刚到达珠峰脚下的扎西宗时,就被眼前壮丽的珠穆朗玛峰所震撼。虽说与她已经见了十余面,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在藏语中“珠穆”有“女神”“仙女”之意。想和女神接触,当然不容易。可我刚到扎西宗的巴松村,目之所及就能看到一览无遗的珠峰,实在让人兴奋,似乎预示着这次采访会顺利无阻。


  然而,一波三折。


  5月6日,登山队员们离开珠峰大本营,向更高海拔进发(无人机照片)。


  5月6日,国测队队员出征,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在珠峰大本营举行出发仪式。30多名队员从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向更高海拔进发,开始冲顶珠峰进行测量。队员们力争抓住近日的天气窗口,择日登顶,可惜事与愿违。冲顶队员出发时信誓旦旦的样子还历历在目。受攀登路线上的天气状况的影响,队员只能放弃冲顶,择日再战。这一次,很多队员在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体会到了高海拔的威力。“魔鬼营地”让大家很难与之亲近。


  5月16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从珠峰大本营再次出发向峰顶发起挑战。


  16日14时,队伍又再次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出发,向珠峰发起挑战。 虽然没有了第一次出发时的信誓旦旦,但看得出队员们仍然憋着一股劲,不认输、不服输的精神在这些年轻队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和同事洛卓也在20日从大本营出发,赶往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


  当时我们做好了三套登顶时的发稿方案:第一种是峰顶有5G信号,照片可以直达稿库;第二种是利用微波设备往下传送信号,而如果这两种都因为高海拔和低温无法成功时,第三套方案由我负责:从下撤到前进营地的登顶特约摄影记者手中接过相机、手机,回到有信号保障的营地,第一时间抢发图片稿件。


  5月24日,一场大雪后,壮观的珠峰东绒布冰川。


  历时两天,我在5月21日到达了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出发前,我没有告诉家里我要前往如此高海拔的地方,我担心高海拔、身体负荷、冰裂缝等不安全因素会引发家人的担心。


  5月24日,一场大雪后,壮观的珠峰东绒布冰川。


  起伏不断的地形、十几厘米宽的临崖路、严重的缺氧状态以及时刻爆发的崩溃感一路伴随着我。一路上是身体的地狱,但却是眼睛的天堂。眼前,延绵十几公里的冰塔林及浅蓝色的冰块,此情此景,对每一个摄影记者来讲,感觉受多大的苦在这一刻都值得。


  可是因珠峰海拔7790米以上区域持续强降雪,而且路线上积雪过深,21日未能打通至顶峰的攀登路线。为保障队员安全,测量登山队决定撤回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休整待命。冲顶又失败了!一波三折,好莱坞的编剧估计也想不到这样的剧情。


  5月21日,下撤至前进营地的测量登山队队员。


  为了安全着想,我和同事于22日从严重缺氧的前进营地回撤到了大本营。5月27日,天气状况良好,经过再次精心筹划准备,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终于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们在峰顶竖立觇标,安装GNSS天线,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45年前的这一天,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至珠峰峰顶。


5月27日,登顶成功后,在位于海拔5200米珠峰大本营的指挥帐里,工作人员开香槟庆祝。


  历时一个半月的采访,作为一线的摄影记者,我们尝试了多种创新:首次实现了珠峰各个营地的全景VR照片展示;利用交互式照片探索新媒体传播;尝试了前方特约记者发来照片,后方摄影记者编辑入库的发稿模式;利用镜头语言拍摄视频影像,自己摄制VLOG等。


  离别之际,回望珠峰,女神依旧,心中的使命感依旧,而我也即将奔赴下一个使命地…… 记者永远在路上,我坚信,只要恪守心中的这份执着,路会越来越宽也越来越远。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在珠峰地区采访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责任编辑 王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