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名家名人看贵州】岳黔山:水墨丹青梦,自有“黔山”情


  岳黔山,1963年生,贵州贵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贵州省黔山书画院院长,国家画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荣宝斋画院客座教授。


  前几日,当代著名国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教授岳黔山先生又回了家乡贵州。


  他先与几名友人去黔东南等地记录苗岭古寨的天然之美,后又一头扎进曲径林幽的贵阳市新堡乡香纸沟村静心写生。


  山越深,他越喜欢往里走。


岳黔山在香纸沟写生


  “往高山深处去,或许要跋涉长长的山路,要面临未知的困难,或许会一无所获失望而归,或许也会迎来不一样的风景。”岳黔山喜欢去看那些大小山峰,喜欢去捕捉路上“采撷”的惊喜,他把这样的心情形容成不能抑制住“看不见的好奇”。行一座山,画一幅画,从贵州的山走到全国各地的山,再行至国外,走走停停,“跋山涉水”已陪伴他半生。


  岳黔山也时常想起儿时那段时光,家门口就是山,越过山还是山,和几个玩伴得空就往山里钻,走完一个拐弯处又寻一个直径路。站在山脚下,面对敢与不敢、进与不进这个问题,岳黔山毫不犹豫选择前者,他说,“这是贵州人生来自带的性情和果敢”。


岳黔山作品《新疆南山小渠子写生》


  如今,岳黔山早已从家乡贵州的山里走出去,带着“贵州人的性情和果敢”走过平原、大海和沙漠,他的画作也随着他走遍了大江南北,但他还是会像儿时那般“得空就往贵州山里钻”,去看看那些儿时粗心错过的美丽。


  历经37年,岳黔山回首再看陡坡险峰,心里阔然明亮,画笔有条不浮,生活怡然自安。


  半路出家的“野生派”画家


  成为国画家,20岁的车间工人岳黔山压根没想过这事。


  从职业技术学院基建专业毕业后,担任实习队长的岳黔山就前往工厂车间就业,那时,作为车间团支部书记的岳黔山一门心思都在活跃车间团队的氛围、团结大家搞好工作上。手里拿的是扳手螺丝,眼里看的是发电机器,画画与创作还未进入到他的大脑里。


  一张电影票帮他和画画牵了线。


  年轻人岳黔山也有对生活工作苦恼烦闷的时候,一个人无处排遣时,他就去电影院散心。一次,他照常买了电影票准备进场看电影时,一名在画电影广告的画家吸引了他的目光,“我就站在他背后看,一直看他画,电影结束了我都不知道。那位画家见我如此着迷,便来询问我,‘小伙子你是不是喜欢画画?’我便回答他说,我喜欢但我不会。画家说,那你明天来我家看看我画的画,如果你确定喜欢我就教你。”面对如此新奇又让自己沉迷的东西,20岁的岳黔山很激动,在他看来仿佛重新拾得了人生追求,找到了为之努力的方向。


香纸沟美景


  一大早,岳黔山就往画家家里去,去了才知那位画家就是贵阳钢铁厂的工人画家邢绍良,在邢老师家里参观一番,岳黔山越看越激动,便师从邢绍良先生正式学习中国画的创作。


  那一年,岳黔山21岁。


  和邢绍良先生学画仅半年,邢先生便夸赞学生“进步太快,悟性太高”,觉得自己已无新知识可教授,于是将学生岳黔山领到了自己的师父刘知白先生处,岳黔山又师从刘知白先生继续学画。刘知白先生鼓励岳黔山要多学、多思、多看。当时,贵阳群众艺术馆开办了“业余书画学校”,专门为社会各界喜爱画画的人士举办,在老师的鼓励下,岳黔山又参加了业余书画学校的培训,在学校结识了贵州大学艺术系教授王振中先生。


  王振中先生对眼前这个“非专业”学生十分看好,便问“你还可以继续考学吗?”“学美术还可以考大学?”岳黔山很疑惑,在他的世界里,美术似乎不是一门能让人“吃上饭”的专业。听完王振中先生的介绍,岳黔山知道了“美术学院”的存在,也下了要考美术学院的决心。


  如此一来,王振中先生看似简单的提点,却变成了岳黔山手中从业余画家走上专业画家道路的“钥匙”。


  岳黔山想要考中国美术学院。


  “可我没有画友,也没有报考的信息,不知道要考什么。”岳黔山虽然很苦恼,但也懵着头去考场。考完后,本怀着毫无希望心态的岳黔山却收到中国美院孔仲起教授的来信:恭喜你专业考试已进入到前三名,希望你继续把文化课学好。收到信时,岳黔山十分喜悦,“这封信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通知,而是千里迢迢给我送来的希望,我从来没参加过美术专业考试,这一次考试让我摸清了自己的水平和基础,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


岳黔山 《苍龙》 2017年


  但求学并不一帆风顺,岳黔山就在这求学路上“摔了一跤”。由于自己是学理科出身,对文科课程不熟悉,后又干工人,对美术方面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尽管专业考进前三,但文化成绩没上线,岳黔山还是没能考上。


  “一回没考上,又再考一回。”落榜后,岳黔山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课,第二年他又报了中国美院。考完,他去向师父王振中先生汇报情况,师父提醒他,最近中央民族大学在贵州招考,少数民族可报。本来只是想前去“探探情况”,却恰好赶上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最后一场初试。“我参加完初试考试,当时的招考老师说让我明天来看成绩,如果初试过了就把考试的手续补齐。没想到,我通过了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的招考。”勤奋、肯耕耘的特质给岳黔山带来了好运,第二年考试,他不仅通过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招考,还通过了中国美院的考试,因成绩优异,档案被中央民族大学优先提走,求学生涯期间,因表现突出,被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留任。1990年,27岁的年轻画家、学生岳黔山多了一个身份——教师。


  从理工科技术工人到国画家的转变,到底要走多少公里呢?岳黔山没有直面回答这个问题,他既不提追梦路上的艰辛,也不提踏过多少荆棘。他认为自己一直都在行走,一直还在路上。他戏称自己为“野生型”画家,喜欢对景写实,还喜欢“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1993年,在中国画门派里已初有成就,画风自成一派的岳黔山受有关部门的邀请,为天安门城楼创作巨幅山水画《峡江叠翠》。1995年,岳黔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扎实的功底和精湛的笔墨语言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著名画家张仃看过画展后,赞赏有加,对媒体盛赞其“未来不可估量,后劲很足”。


  尽管已是“跑步”走上美术创作道路,但岳黔山从未停止对中国画创作和发展的求索步伐。1999年再拜著名山水画家周韶华先生为师,学习和研究中国画的创新之路。2000年考入中央美院首届博士课程班,师从著名的当代国画大家、中央美院国画院院长张立辰先生,深入研究学习中国花鸟画和探索中国画的发展方向。


  黔山画中藏有“黔山豪情”


  “毕加索只需要一个。”


  1996年,33岁的画家岳黔山到欧洲讲学。在法国蓬皮杜艺术馆参观交流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岳黔山《 蕉林野趣》  2017年


  改革开放后,西方艺术创作风格对中国传统艺术冲击极大,艺术创作者们对涌入的新颖文化十分着迷,对追求艺术创新有着坚定的执著。“那时候,年轻的画家们唯恐自己的作品不够新、不够潮,做梦都在想创新。1985年,还在美术界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受时代的影响,岳黔山也在想办法“搞创新”。


  他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创新,一是将自己所知的西方美术元素和名家风格融入到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二是将贵州的山水文化、蜡染、剪纸、傩戏等民间艺术嫁接到画中。交替创新创作,让岳黔山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画派作风。


  去欧洲讲学时,他将自己的作品也一同带到了法国。那一年,中国故宫的展览正好在法国开展,岳黔山观察到,法国人每天都排长队去观看中国画和中国艺术,一个法国艺术家告诉他,“中国画与他们的画很不一样,十分奇特。”于是,岳黔山也将自己带去的画在国外办了一个展览,同样吸引了一波又一波观众。“我带去的画,一部分是我利用西方元素和中国艺术创新而作的,另一部分就是纯粹的传统画、贵州画。结果前来观展的观众给我说,他们更喜欢中国传统的那一部分作品。”一个前来观展的法国艺术家告诉他,将别人的理念融合到自己的理念中,实际上是违背了艺术的真理。法国艺术家的话给了岳黔山许多思考和认识,他想: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借鉴别人的艺术,跟着别人跑?


岳黔山往日作品《苗岭云烟》  2015年


  “艺术是需要有个性的,有文化依托的,中西结合的作品找不到文化依托,它既不属于西方的类别,也难以在中国文化中寻见其影子。”在欧洲讲学半年,岳黔山参观考察了许多艺术馆,当然,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于是,回国后,岳黔山将中西结合的创新探索彻底摒弃,一头扎进传统创作中去,去中国传统文化里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回归传统画法不等于描摹传统技法。


  “过去,我们对学习传统画法有种误解,认为学习传统只是学习传统的样式,其实不然,想要真正抓到中国传统画法的精髓,必须抓住中国人对艺术的规律和观念,理解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感悟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岳黔山坚定地说。“在国外,我观察到一个规律,西方的艺术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它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反观中国的艺术,中国的艺术则建立在哲学基础上,哲学理念在支撑中国的艺术和发展。‘骨子’里就注定了两者不是‘一路人’。”


  心中“幡然醒悟”的岳黔山决心“潜心修炼”,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对传统的画理、画法、画论的研究中,抓住中国画的发展脉络,致力于优良传统的整体把握和系统继承,用全新的视野去审视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创新与发展。他每年都带学生走出校门,师法自然,对景写生。多次到太行山、黄山、华山、雁荡山等地写生,领悟山水精神,静观山水之妙。他还数返贵州,滋养体悟。笔墨之间,笔法苍劲中带着强烈的质朴之气,自然宁静的气韵中有着扑面而来的刚烈,极具个人风格。


岳黔山 《太行山崖》 2008年


  个性风格源头何处来?岳黔山说,“贵州的地势环境、文化、生活习惯都在影响着我的艺术。我是从大山里面走出去的,我从小看见的是郁郁葱葱的植被,耳濡目染的是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我的性格是在大山里面建立起来的,自然,我的风格就会自带‘贵州豪情’。”岳黔山打了个比方,“我们看见山口,敢毫不犹豫的往里走,因为我们想知道这个山洼拐过去又是什么。大山连绵总会给我们带来联想和好奇,给予了我敢想的‘权利’。”


  这一说法得到许多画家大师的认同,北京书画学者耀文星著文称,黔山的名字似乎注定了他为黔中山水写照传奇的艺术人生。著名画家贾德江也认为,岳黔山的大手笔进行了脱胎换骨地改造,继而也就成为他自己的山、自己的树、自己的云,这也就是他自己开拓的一个博大雄深的山水世界。岳黔山好友马天云说,贵州的山水非常秀美,喀斯特岩溶地貌的表现形态非常丰富,滋养了黔山的艺术思想和国画艺术发展道路。


  不能脱离“土壤”的艺术与人生


  艺术脱离了它的“土壤”之后无法独立生长。


  在岳黔山看来,艺术的“土壤”就是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是永远不容怀疑的真理。”一心钻研传统画法的岳黔山坚持“以传统为本,以生活为源”的创作态度,认为写生不是以简单的再现为目的,而是通过山水写生感受来自于自然的激情和启示。


  在香纸沟写生时,岳黔山便向同行来问学的友人展示了如何将物象与心象高度统一。


岳黔山一行写生处


  香纸沟的初夏宁静而简朴,岳黔山早上5点就被鸟喊醒,带着“吃饭的家伙”一路沿着小溪往山里走去。行至深处,他将写生地点定在一片粗犷、杂草丛生的竹林小径边。面对杂乱的自然景观,岳黔山的眼睛却是明亮透彻的,他总能寻到一些躲在视线背后的物体,如涓涓细流的瀑布、摇曳陈旧的小桥、屹立在山顶的石松……这些分散不一的个体在他的画里成了全景的点缀和点睛之笔。


  与岳黔山同行的问学友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刘磊看后评价他的画,“画里留白灵动、色彩明快,画中河水因动而灵、因动而势、因流而畅,既有初夏时节的生动活泼,又不失幽径溪流的娟秀灵敏,缥缈混沌的皴法让人倍感山水的动静之美。静静细观,真可谓出神入化,气韵生动,一片神行的艺术境界。”


  当友人打趣问及创作“秘籍”,岳黔山把一切都归根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传统的思考。写生时,他也将自己在不断创作和观察中得到的小诀窍分享给同行问学的友人。如,“打反衬”会让画更厚重、沉稳,“罩染”会让物象更加立体等。


岳黔山给问学友人指导


  岳黔山很少把艺术看成神秘的、不可知的东西,在他的讲述中,艺术并非某种混杂着灵感与激情的产物,艺术是单纯的,不应该置于“阁楼”,而要请下“阁楼”。“单纯”的观念也影响着岳黔山的教学生活。“学艺术,单纯的心态很重要。我觉得我这一辈子很单纯,读书的时候和老师打交道,毕业之后和学生打交道。和老师打交道就尊重老师,和学生打交道就爱护学生。”这样“单纯”的心态和生活方式让岳黔山很满足。“当学习变得很单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我现在和自己的老师、和学生都相处得很融洽,逢年过节我都会去看我的老师,去到家里就像回自己家一般自然。”


  师法传统的岳黔山将自己恩师教与的知识也传承给学生。2007年,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选调岳黔山担任教授。自1990年至今,画家岳黔山也做了30年的岳老师,他给学生上的第一课便告诉学生们做人的品行要正,艺术方向要正,学画法子要正,就像自己的老师们告诫自己的一样。


  “我的大多数学生都出自贫困家庭,他们一步一步走到学画的正道上十分不容易,所以我很反对学生之间出现贫富歧视,拿别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大做文章。我一旦发现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会立马阻断。学艺术,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说着,岳黔山又忆起过去他学画的日子。“在中国画传统的师承关系上,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过去,我的老师们不会在乎我出身什么家庭,只要肯学都竭尽所能不谋取一分利益对我倾心培养,关系亲密如家人。”


岳黔山在香纸沟写生时画的山水画


  无论是对艺术的执著还是对处世的态度,岳黔山一直强调要脚踏实地,实打实的走好每一步,他常常告诉学生。“离开土壤是扎不了根的。”在他看来,民族的传统是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画的基础和根在传统文化里,培养画格则要依托生活。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建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岳黔山很高兴,“过去我们那个年代,很多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中国画’的,感觉很保守,不潮流。现在提倡‘搞活中国人自己的艺术’,中国画的传承和弘扬多了很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现在,岳黔山的生活很自然,专注创作时认真作画,专注教学时认真教学,在他与艺术的故事中,没有激烈的挣扎,没有狂浪的自我,他在平静中抵达高点,在风雨中撑着自己的那一把“长蒿”淡然前行。采访结束后,记者请他给后者提一点意见,他没想太多,像一个长辈一般告诫,“对传统深研一点,向生活靠近一点,再近一点。”


  在那个阳光还未散去的下午,岳黔山又朝着山里再次走去。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向秋樾

 编辑 王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