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童伴妈妈”潘启凤的52个孩子|从江县独洞村儿童“扶贫扶智”见闻

  “筑塘了,水笕架过大田坝,竹竿接水河上拉,大人筑塘堵水灌庄稼,我们筑塘垮了笑哈哈……”


  5月30日,记者跟随省民政厅探访了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洛香镇独洞村的“童伴之家”。此时,24个孩子正穿着民族服饰,唱着侗族儿歌,为“六一”儿童节与民政部部长李纪恒视频连线做着表演准备。


WechatIMG1379.jpeg

  孩子们正为“六一”儿童节视频连线做着表演准备


  独洞村是从江县洛香镇的中心村之一,地处黔桂交界处,少数民族占比95%,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为更好照顾当地儿童,洛香镇独洞村内设有一间“童伴之家”。室内面积约30平方米,小桌椅和小板凳整齐摆放,书架上放有图书绘本,一旁摆放着乐高、滑梯等娱乐玩具。


  7岁的小齐便是“童伴之家”受益人之一。


  小齐的父母常年在广州打工,奶奶也无法指导学习。每天放学后,小齐都会直奔“童伴之家”找“妈妈”。去年年底,小齐获得了不错的期末成绩,“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奖状醒目地贴在家中墙上,进门便能看到。


  对于和小齐一样的留守儿童来说,“童伴妈妈”潘启凤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妈妈”。潘启凤介绍道,她的工作重点是要负责全村9个自然寨中的52个留守儿童,同时也要兼顾当地340多个儿童。


  “每个月,我至少走访20个以上农村儿童。最远的今冷寨步行就需要40分钟左右,从关心他们的学习,到与家人的交流,甚至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问及“童伴之家”带来最直观的变化时,潘启凤说:“以前孩子们只是无目的的玩耍。建立‘童伴之家’后,老师可寓教于乐,他们可与同龄人交流沟通,这个场所真正将学习和娱乐结合在了一起。”


WechatIMG1380.jpeg

  图为黔东南州从江县洛香镇独洞村“童伴之家”


  近年来,从江县把扶贫扶智工作与儿童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开展“童伴之家”项目,得到了省民政厅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从2017年开展至今全县已投入使用10处,其中5处位于洛香镇,今年预计将在县内新增设5处“童伴之家”。


  据从江县民政局局长梁仲权介绍,“童伴妈妈”不仅是补课老师,“童伴之家”也不仅是一个写作业和玩耍的场地。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替留守孩子“找妈妈”,旨在弥补留守孩子监护人的缺位。


WechatIMG1378.jpeg

  参与表演的独洞村孩子


  “我们在‘童伴妈妈’的选择上十分上谨慎,她们大多是当地有经验的儿童主任和妇女主任。”梁仲权说,选择“童伴妈妈”最基本的标准有3个:经验、公益心、口碑。“没有口碑,家长不放心带孩子来;没有公益心,她们也不会无私地为孩子们着想。”


  “办好‘童伴之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多管齐下。”梁仲权说,目的是要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多参与社会活动,学会感恩、包容、团队协作,成为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曾书慧

责任编辑/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