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黔南】三都新合村:驻村工作队夯实农村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在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后,贵州省黔南州三都自治县都江镇甲找村合并到都江镇新合村,甲找村国土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87亩,林地面积3100亩。辖区有10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寨364户15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4户990人,已脱贫206户962人,贫困发生率1.77%。近年来,新合村驻村工作队结合村情实际,着力破解群众增收难题,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获得了累累硕果。


图为合作社开展生姜种植培训.jpg

合作社开展生姜种植培训


  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增收作用明显。承接技能培训,合作社将村内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手作为培训教师,同时,聘请6名农业专家为合作社专职培训师资,承接全县各类种养殖技能培训。2019年,合作社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6期357人,收入35.7万元。2020年,计划开展培训20个班,预计增加收入120万元。开展跟踪服务,通过驻村工作队动员和引导,新合村共有1461人实现转移就业,合作社每季度对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跟踪服务,解决务工人员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稳定就业。2019年至今,合作社累计跟踪服务872人,到2020年5月跟踪服务期满一年后可申请跟踪服务补贴,预计增加收入43.6万元。承接劳务活动,合作社针对本村群众掌握的技能情况,按照类型进行分类,分别组建木工班组、架子工班组、泥水工班组、运输班组等,可承接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19年合作社承接甲找寨内步道硬化共2000平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2020年,合作社将继续承接寨内步道硬化、水渠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领办生姜产业,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生姜产业,由合作社与群众签订生姜保底收购协议,消除群众发展产业后顾之忧,彻底解决群众销路难题。在生姜种植过程中,植入技能培训,由公司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合作社田间管理培训,解决群众种植技术短板问题。全村生姜种植506亩,其中187户农户合作种植368亩,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138亩;预计亩产5000斤,总产值500万元左右,合作社预计增加收入185.8万元。农户主要通过流转土地、参与种姜务工、合作种植等方式获得收益。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发展“棚瓜经济”,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按照能种则种能养则养原则,发展“棚瓜经济”,主要养殖绿壳蛋鸡,种植佛手瓜、吊瓜、丝瓜、南瓜、茄子、辣椒等经济作物,其中瓜类种植239亩、绿壳蛋鸡5700羽,“棚下养鸡棚上瓜,棚瓜经济顶呱呱;辣椒生姜棚下藏,棚瓜经济就是强”,呈现出种养殖种类不断增加、品种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发展“七小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小鱼塘、小果园、小药园、小养殖场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全村利用池塘、稻田等养鱼30万余尾,生态猪养殖308头,经果林种植143亩,钩藤种植1424亩,黄牛养殖282头。盘活“三块地”发展庭院经济。新合村通过采取“1+3”工作法(1个核心,示范引领。充分发挥村干、党员核心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带头拆除移民旧房和复垦复绿。3个结合纵深推进。结合庭院经济建设需要,快速推进;结合整脏治乱需要,重点突破;结合群众实际,因户施策。快速推进移民旧房拆除工作,发展庭院经济,全面盘活移民“三块地”,使闲置资源变资产,促进群众增收。


  志智双扶,乡风文明后劲足。结合实际,制定组规民约。结合各组实际情况,组织群众集体开会讨论,结合寨风、家庭教育、环境卫生、消防安全、人畜饮水、红白喜事、集体土地管理等7个方面,制定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组规民约条款,共同遵守执行。强化组织,提升群众自治水平。由各组群众自行选举6-12名群众组成组委会,由组委会监督执行组规民约,确保组规民约各项规定能够有效落实。本组所有大小事务均由组委会开会讨论决定,强化组委会在管理本组事务的主导作用,提升群众自我管理水平。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文明氛围。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加强民族团结、感恩教育等内容,通过墙画、标语等方式广泛进行宣传,潜移默化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让群众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促进邻里之间更加团结和睦,乡风文明氛围更加浓厚。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通讯员 潘长青

责任编辑/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