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名家名人看贵州】彭学明:来福贵之地,享良贵之美,做尊贵之人

20200529135520_64672.jpg


  彭学明,著名作家、评论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40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读者》等转载,《跳舞的手》《白河》《鼓舞》《庄稼地里的老母亲》等7篇作品先后入选教育部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和大中专院校语文教材。先后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二十届全国广播电视星光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奖项。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法、俄、日、阿拉伯、哈萨克斯坦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代表作有《娘》《我的湘西》《人间正是艳阳天》《祖先歌舞》等。


  彭学明记得第一次到贵州,是1989年11月受邀参加的一次笔会活动。那次笔会活动,全国各地有上百名作家参加。那时还青春年少的彭学明,对贵州的山水印象极深且美好。忆起当时的情景,彭学明觉得仍有一种澎湃在激荡:“那在课本里神一样存在的黄果树大瀑布,虽然因为枯水季节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壮观,却依然以气势磅礴的美把我们所有人都给震撼住了。龙宫里那条长达5000米的阴河,更是把我迷醉得心旷神怡。”


  在湘西山水间长大的彭学明虽也见过不少山洞之美,但一个山洞有如此长而宽广的阴河,他却是第一次见到。“洞口边那水的清和绿,让一个世界都清了绿了。洞里面,阴河的波光潋滟、两岸的奇幻迷离,仿佛一个童话世界。我当时就想,世界上怎么能有这样奇异美妙的山洞呢?”后来彭学明又和文友们来到花溪,觉得花溪有一种世外桃源的宁静之美,都市的喧嚣仿佛一下子被河水收了,变得宁静而安详。他一个人在花溪河边,静静地享受了一个下午的时光。


  之后彭学明因为一次文学活动来到镇远,近距离感受镇远的古朴之美和民风民俗之美。2016年4月,中国作协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组织作家重走长征路,彭学明跟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率团到贵州。3年后,2019年,中国作协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彭学明再率作家采访团到黔东南和黔南采风,写了关于贵州的文字。


  彭学明说,每次去贵州,他都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亲切,是因为他的家乡湖南湘西与贵州同属武陵山脉,一衣带水,光同尘、风同路、鸟同天、草同土。湘西的花垣县与贵州的松桃县交界,湘西的凤凰县与贵州的铜仁市交界,铜仁机场距离凤凰古城只有30多公里,两省共建,所以铜仁机场的名字叫“凤凰铜仁机场”。民族也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为主,衣食住行,完全一样。“所以,我每次去贵州,都如同回到家里。”


  而新鲜感,又来自贵州独特的美。贵州苗族接着地气的野性之美和湘西苗族接着神气的惊艳之美,都令世人惊叹。彭学明说还有一种新鲜感,就是每次去贵州,看到的城乡总是在变化。当年他从湘西去贵州安顺,坐火车、转汽车,走了一两天才到,而现在坐高铁两个小时到贵阳,再走一个多小时的高速公路就到了安顺。“如今的贵安新区,居然把省会贵阳和安顺连成了一片,贵州居然一夜间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了全国最尖端最前沿的大数据中心。还有那个能探寻宇宙奥秘的天眼,都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分。所以,贵州于我,是一个只要有机会就想去,去了就魂牵梦绕的地方。”


  彭学明说,每次到贵州,印象都很深刻,记忆都很美好。“山水的美丽,民风的纯朴,人性的美好,文化的深厚,历史的宏阔,时代的变化,都给我心灵的愉悦、精神的享受、灵魂的洗礼。”彭学明回忆那次重走长征路活动,他和作家们一路从黎平出发,经瓮安,过遵义,到仁怀,达习水,止赤水,历时7天,行程2000多公里,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立刻在人们眼前复活起来,那些长途奔袭的红军战士,那些运筹帷幄的领袖人物,那些枪林弹雨中倒下的革命先烈,都变得那么立体、那么真实、那么感人,让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信念坚定,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珍惜。


  “那时的山河,注定跟今天一样的美,可那时的山河,再美都是破碎的。只有今天祖国的强大,这个美才能成为美,美才能完整,美才能永恒。书本上的文字档案,一旦随着我们的脚步到达实地和现场,那种感受,就像种子,是在心底发芽和生长的,永远不会忘记。”彭学明深情地说。


  彭学明认为,贵州可在“贵”字上做文章。“贵州是富贵、福贵之地,贵州的人民是尊贵、高贵之人,而贵州的一切又是良贵之美,所以,我们要‘来福贵之地,享良贵之美,做尊贵之人’。这算是我给贵州打的一个广告吧。”


  彭学明坦言,只要有机会,就会组团来贵州采访,或者自己独自来贵州采风,因为贵州有看不尽的风光、品不完的风情、写不完的风韵。“只是贵州太深厚、酽醇了,不是一段文、一部书所能说清道明的,还需要慢慢的品茗。当贵州的一切不只是印在眼帘的美,而是沉淀在心底的情时,我想,我的文字,一定会发出光来,照亮世人。”他幽默地说,既然要贵州人民的债,报贵州人民的恩,那就要用最美的文字、最真的感情来表达对贵州的认知。当自己都对自己的文字不满意时,不会拿出来滥竽充数、祸害众人。他似在发誓:“我一定会努力地为贵州捧出一篇经过时间层层检验和过滤后、还能为贵州人民代代喜欢的美文。”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相康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赵相康

责任编辑/阮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