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9+3县区蹲点】赫章县黄泥村一对“夫妻猪倌”的脱贫故事

  5月27日早晨六点,在赫章县水塘堡乡黄泥村黄泥组,村民李光兰和丈夫王昌龙起床后就忙个不停,一个负责喂猪,一个负责打扫猪舍,灯光把夫妻俩的影子拉得老长。


  “要给猪儿喂早餐呢,一日三餐都不能少。”李光兰一边给猪崽喂食一边笑着说,“一天到头忙不完,时间真是过得太快啦。”


W020200529423731137088.JPG

早上六点半,李光兰开始给猪崽喂食。


  今年是李光兰和王昌龙夫妻俩养猪的第四个年头。起初,他们和其他村民并一样,一年到头都在地里刨食,越穷越种,越种越穷。


  后来,家里的两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一家人的负担更重了,王昌龙看着家里的情况,对妻子说:“不要再种庄稼了,再种下去娃儿们读书都成问题,做点其他的吧。”


  夫妻俩一合计,把目光放在了猪身上。“农村人嘛,每年都会养一两头猪,对养猪也熟悉。”王昌龙说。


  说干就干,选择猪种、修建猪舍、购买饲料……一切都很顺利地进行。2016年9月,养猪场正式挂牌成立,夫妻俩将它命名为“兴旺养殖场”。“希望这个养猪场兴旺起来,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也兴旺起来。”李光兰笑着说。



王昌龙(中)李光兰(右)和儿子在养殖场前合影


  然而,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刚刚创业的两人由于缺乏经验技术,一只母猪难产死亡,猪崽也没有保住。


  这让夫妻俩开始觉得养猪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容易。要养猪先懂猪,他们开始补习养猪的经验技术。当时,县农牧局正在对全县养殖人员进行培训,王昌龙听说后,立刻报了名。


  “那次培训后,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再没出现过母猪难产的情况了。”李光兰说。


  技术有了,尝到了创业甜头,夫妻俩就想扩大养殖规模,但刚刚创业的他们没有资金。王昌龙听说特惠贷可以免息,便贷款五万元,把养殖场的规模扩大到了四百多个平方,生猪存栏数达到一百多头。


  2016年,王昌龙分期购买了一辆面包车,平时李光兰负责喂猪,王昌龙负责购买饲料等杂事。“我们男主外女主内,合作很愉快。”王昌龙笑着说,到今年10月,面包车的钱就还清了,明年,五万的特惠贷也要还完了。“无债一身轻,安安心心的最好。”


夫妻俩开车去集市购买饲料


  2019年,夫妻俩光卖猪就挣了十多万元,一家人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在老房子的基础上新修了二层,日子好过了,一家人其乐融融。


  这几天,王昌龙正忙着建新猪舍,“规模越来越大,不修猪就没有房子住了。”


  “养猪确实很辛苦,但看着家里一天比一天好,就觉得很满足。”晚上八点半,忙了一天的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吃晚饭,李光兰微笑着说:“以后想养个一千头,村里面谁想养猪的,我们都要支持。”


  2018年,李光兰让上大学的儿子写一副对联贴在养殖场大门上:“六畜安定喜洋洋,四季平安红火火。”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星

责任编辑/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