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名家名人看贵州】杜兴成:从自卑到自豪到自信再到纵情歌唱

  

  杜兴成,著名作曲家、作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原音乐组组长,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949年生于贵州绥阳,1968年入伍,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作品有歌曲《战友之歌》《游子吟》《贵州放歌》、钢琴组曲《乡梦》等。为《马贼的妻子》《彝海结盟》《东方巨响》等60余部影视作品作曲配乐,作品曾荣获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国时代杰出艺术成就奖等。


  杜兴成1972年从贵州到中央民族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毕业后就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直至退休。那时候外省同学和朋友问他是哪里人,他就说是遵义人。为什么呢?因为原先他说是贵州,别人却不知道贵州。而课本里有遵义会议会址,大家就知道。“在八一厂担任音乐组组长时,有个陕西人听说我是贵州人,就不屑地说‘贵州是蛮荒之地’,认为贵州根本就出不了什么人才。”忆起往事,杜兴成依觉如梦。


  “因为不知名,贵州人总是被人瞧不起。而现在呢?在北京的老乡们把‘我是遵义人’换成了‘我是贵州人’,以‘我是贵州人’为荣。一个小小的称谓变化,折射出家乡贵州的变化。”杜兴成感慨地说,现在从北京回老家,但见道路四通八达,村村寨寨都很漂亮,前不久他完成了一首《梵净山之歌》,就引用了刘伯温的“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这个预言来佐证这个巨变。


  杜兴成说,确实,现在贵州有江南的风韵了。这些年,朋友们每每看到电视里的贵州,就得意地告诉他,说是在电视里看到贵州了,很漂亮!“前几天央视一套播出的《航拍中国·贵州篇》纪录片,朋友们看了之后大发感慨:‘贵州,好地方啊!’像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的贵州人,这些年来明显感觉到心理的变化,就是从自卑到自豪到自信再到纵情歌唱。”


  从一个农村娃儿到解放军战士再到军旅作曲家,一路走来,杜兴成的故土情结更加深厚。这些年,他给家乡绥阳写了12首歌曲,如《欢迎你到诗乡来》《美丽的宽阔水》《绥阳,我的故乡》等,还请阎维文、雷佳等著名歌唱家来演唱。除了为绥阳写的歌曲外,杜兴成还写了许多关于贵州的歌,如《贵州放歌》《苗岭迎客歌》《梦中的妈妈》《游子吟》等,去年他写的《梵净山之歌》,中央广播电视台还拍成了MTV。他写的散文也主要是贵州的题材,如《洁白的海石花》《半叶房子一庭院》等。“只要有机会,我都会不遗余力地宣传家乡贵州的美好。”


  一般来说,父母离世后,在外工作的儿女回家的次数相对会减少。但杜兴成不一样,每年他都要拖家带口回绥阳过春节,这个习惯已有二三十年了。这种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孙辈们,“在晚辈的心中,绥阳是他们真正的老家,而老家,就是根之所在,是乡愁最浓的地方。”


  杜兴成说,他的两个孙子,大的7岁,小的5岁,对“老家”已有清晰的概念。他的父母生育8个子女,到现在4代人共有81口人。他是8个子女中的老大,他的率先作为,无疑给弟妹和晚辈带了个头,良好的家风得以传承。“我家原先住的地方叫‘杜家堰坎’,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这栋建筑的修缮和周围环境的治理,我前后花了200多万元稿费。为老家付出,值得!”


  杜兴成对贵州的交通印象特别深刻。他说,以前从绥阳到北京,先坐3个小时的班车到遵义,转乘火车花费四五个小时到贵阳,再由贵阳坐两天三夜的火车到北京,每次都把人折腾都够呛。现在好了,从北京到遵义就可坐飞机直达,早上从北京出发,中午可在绥阳老家吃饭。还有那么多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实在是太便利了,“赛江南”名副其实。


  对于贵州知名度的提高,杜兴成也倍感欣慰。这些年他发现一个令人高兴的事,那就是贵州出现在中央广播电视台这样高端平台上的机会越来越多,人们点赞贵州甚至前呼后拥到贵州来旅游的镜头也经常看到。它说,现在“蛮夷之地”这样歧视性的词语已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彩贵州”“爽爽的贵阳”“公园省”等之类的点赞。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陆青剑

  文字编辑/李缨

  视觉实习编辑/陈其颀

责任编辑/阮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