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纳雍县白水河安置点: 社区建工厂 家门口增收


纳雍县白水河社区服装加工扶贫车间


  嗒嗒嗒、嗒嗒嗒……在纳雍县白水河社区,记者听到一阵有节奏的机杼声。


  白水河社区是纳雍县的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打听,这是安置点建的一个“扶贫车间”。


  走进这个由住宅楼门面改造的小“车间”,里面宽敞明亮,有11名工人正在工作,他们加工的是中小学生校服。


  “我们都是易地扶贫搬迁,从大山里搬进城的,工资计件,平均一个月2500多元。”工人向柳说,在这里上班,能照顾一家老小,比在外打工好,“像我,中午都要回家给孩子做饭。”


  “给我们派单的服装厂会定期送来原材料,同时把成品拉走,有事微信、电话沟通,我们不出小区就能挣钱。”车间负责人说。


  一排排新楼依山而建,很难将这里与“贫困”联系在一起。向柳的“新家”也在小区里。


  今年41岁的向柳原是该县骔岭镇坪箐村小屯组村民,2016年,她家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2018年,她家被列为异地扶贫搬迁对象,同年10月搬到白水河社区。“在老家,只有一条小路进村,去镇上来回要两个多小时。”向柳说,现在的环境好多了。


  时近中午,扶贫车间的工人下班,记者跟随向柳回家。5分钟,就走到了她家,她的3个孩子都在家里做作业。


  他们都还在上小学。向柳从抽屉里拿出了厚厚一沓奖状。“优秀三好学生、期末考试第二名、优秀班干部……”和记者一起翻看孩子们的奖状,向柳脸上满是幸福的笑。


  在白水河社区,向柳家分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精装修,沙发、茶几,电视、电饭煲、电磁炉等日常用具也都是政府统一发放,是真正的“拎包入住”。


  而向柳的丈夫王永江还留在老家。易地扶贫搬迁后,老家退耕还林,夫妻俩就在土地栽上了梨、樱桃、杨梅等果树,还挖了一个鱼塘。王永江早出晚归,管护果树和鱼塘。向柳则在家门口上班,照看孩子,走出了他们的幸福路。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纳雍县积极引进“扶贫车间”,发展社区工厂,探索“社区+扶贫车间”的纳雍后续帮扶模式,为纳雍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蹚出了一条新路。“社区扶贫小工厂成了就业扶贫大产业。”纳雍县珙桐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高云表示,“通过发展产业和建设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渠道,有效解决了‘三留守’等社会问题,改变了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的共赢。”


  据统计,目前,白水河社区多方面入手,输出就业4480人,引进扶贫车间4个解决就业450人;设立公益性岗位208个,实现了搬迁户每户至少1人就业。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凯 黄杏 周恩宇

责任编辑/胥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