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人博会·人才荟】李小冬:让理论“生”出生态畜牧产业服务

  近一个月来,出差成了李小冬博士的常态。


  为县区的肉牛养殖户培训,到合作的养殖公司、合作社开展牛羊养殖技术指导,成为他这一段时间来的主要工作内容。


  李小东(左四)与同事入户查看养殖情况


  4月30日下午3时,刚从清镇出差回办公室的李博士,终于被记者“逮”住。


  李小冬今年36岁,湖南邵阳人,生物技术博士,在贵州省农科院草业研究所从事生态畜牧产业(牛羊)饲草料种植加工和牛羊健康养殖工作。


  “我们现在的技术,在全省可以说处于领先水平。”说起牛羊健康养殖,李博士颇为自豪。他说,通过到贵州工作后的几年沉淀,在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牛羊养殖技术,不仅有了科研成果,而且还转化成了系列产品。



  李小冬到贵州工作已有8年,他是第一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进的人才。


  高中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后,李小冬在这里完成了本、硕、博连读,所学专业是生物技术。2012年毕业后,他到浙江农业大学当了一名教师。


  期间,他关注到第一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召开消息。在专门了解贵州出台的相关引才优惠政策后,便打定主意辞职到贵州工作。


  第一届贵州人博会如期开幕,他与贵州省农科院双向选择后成功签约,成了贵州人博会首批引进的博士之一。


  按照相关政策,李小冬到贵州入职后,很快获得15万元的住房补贴。第二年,与他是同学的爱人也来到贵州,工作也顺利得到安排。


  小家庭的组建,解决了李小冬的后顾之忧,他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2013年至2015年,他研究的方向是牧草的耐热、耐旱、耐贫瘠的原因,并取得成果。


  2015年,他参加“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计划,进行了一年的反刍动物营养进修。主攻方向是饲料加工、配方、牛羊的健康养殖。


  回望如今从事的工作,李小冬告诉记者,如果说2013年至2014年是自己在打基础作理论准备的话,那2015年至2016年就是自己将理论进一步延伸拓展、与产业结合的充电阶段。而2018年至2019年,则是自己在成熟的理论基础上真正开展服务牛羊产业实践的阶段。


  在实践阶段,李小冬紧扣脱贫攻坚,工作和研究方向也在适时调整。根据贵州确定发展的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他的工作重心,最终落在了生态畜牧业上。


  事实上,省内外常见的养殖模式,一般是企业或养殖户买来一批牛或羊,关进圈内就开养,没有配套种植牧草,所谓种草的不养牛羊,养牛羊的不种草。


  “如果牧草不与牲畜结合,不但体现不出价值,风险还非常大。”李小冬说,而且国家一直在提倡“草畜一体化”,即“以畜定草,草畜平衡”。


  李小东为德江县养殖户作专题培训


  有了具体的工作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小冬与他的同事终于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了系列产品。如:肉牛功能性精料、浓缩料、青贮王817、优质饲草种子、黑麦草、甜高粱、高羊茅草种等。


  2018年,李小冬研发推出的精饲料一上市,就受到许多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欢迎。第二年,就销售出500多吨。


  目前,李小冬和他的团队与15家养殖牛羊的企业签署了服务协议,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受省内一些养殖大县的邀请,他与同事还要经常下县去为养殖户开展牧草种植、饲草加工和养殖管理培训。


  李小冬表示,下一步,他们将聚焦地方肉牛资源的提存复壮和遗传改良,助推贵州做强做大地方肉牛产业。同时,充分利用贵州可饲用资源来生产牛羊专用饲料产品,降低饲喂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助推贵州牛羊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助力全省巩固提升产业扶贫质量。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徐荣锋

  责任编辑/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