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从战穷山斗恶水到守青山获金山,贫困户王小国的脱贫记丨冲刺90天·我们的脱贫故事

20200401192623_43332.jpg


  “我喜欢学习,我要好好读书,以后走出大山去看看。”


  王小国小学六年级的孙子又获得了班里成绩第一名,他梦想着有一天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成为一名歌手。


  这对于王小国来说,曾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多年前,他的两个孩子还因为家境贫寒只得辍学外出打工。而现在,儿女收入稳定、孙子孙女乖巧上进、自己当起了护林员,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20200515115618_58100.png

王小国


  苦尽


  王小国的的家——紫云县四大寨乡喜档村地处麻山腹地,曾是一个山高路远、偏远闭塞、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村。而王小国所在的新院组更是村里最远的组,距离村委会就有14公里路程,地处紫云与望谟的交界处,他和村民长期过着人挑马驮、广种薄收的生活。


  “那时候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孩子又小不能出去打工,地也种地多,但是又没钱买肥料收成也不好,路也不通,就是累人。”回忆起最辛苦的那两年,为了供养孩子读书,王小国拿家里的地全部种了芭蕉,每周背着四五十斤的芭蕉、走3个小时的路到乡里赶集去卖,盼着能赚够孩子的学费和维持家用。


  但天不遂人愿。下过地、开过拖拉机、干过苦力……但贫困就像一片沼泽,水电不通、交通闭塞、天涝旱灾等让王小国深陷其中。


20200515115746_86394.png

四大寨乡喜档村


  甘来


  “只要我有手有脚有能力,我们就可以自己做,多做多得。”身为一名25年党龄的党员和23年村民组长,困难并没有打到王小国,反而使他越挫越勇。他和村民都相信,只要他们肯干,一定能把落后的家乡振作起来。


  好政策来了!村里开始修路,王小国和几名党员、村干部就组织村民天天肩挑手挖、开山造路,用了两三年的时间终于打通了一条出山路。


  路通了,王小国就带头修房子。通过贷款2万元和政府危房改造补助1万元,破旧的瓦房变成了明亮宽阔的砖房。


  2005年,赶着牛羊畅销的春风,王小国拿出积蓄买了8头羊,6年后卖得了10万元;2011年,王小国拿卖羊的钱买了8头牛,两年后又净赚了三万元。


20200515120041_71029.png


  “现在心情比前两年好多了,每家每户水、电都通到了家门口,加上路灯,从家里走到对面几家不用拿手电筒,都有亮。”亮起来的不仅是环境,还有王小国和村民的生活。


  2016年10月,王小国开始担任乡里的护林员,每天除了顾好自己家里的“一亩三分地”,附近几座山头也成了他的“地盘”,一年有近万元的稳定收入。


  后来,农村产业革命的号角响彻黔中大地。四大寨乡开始发展林下蜂、牛、虾等养殖业。现已建成一个标准化繁蜂场和63个养蜂基地,发展林下蜂养殖10000群,覆盖全乡16个行政村。通过利益联结贫困户、入股分红的形式工带动贫困户增收。


20200515115954_78298.png

喜档村养蜂基地


  2019年,王小国脱贫出列,这是他二十多年从战穷山斗恶水到守青山获金山最生动的注脚。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璇 罗玉青 李芳芳

责任编辑/阮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