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产销对接齐发力 “遵品入沪”稳脱贫!前4月,遵义农产品在上海市场销售额达2亿元

  4月28日19时30分,上海遵义馆——上海市第一家专门从事遵义茶及遵义特色产品推广销售的市场化运营平台,第三批上海援黔干部、遵义市商务局副局长徐剑锋身着笔挺的西装,面对数部手机,与抖音、爱逛等平台的网友视频互动,介绍遵义大米生产情况,大力推介湄潭竹香米业公司生产的“名镇竹香大粒香米”。


  两个小时的直播,共销售5812单,销售金额近40万元。



  这已是徐剑锋的第二场直播。


  4月3日晚,他第一次走进直播间,从生长环境、养殖过程、营养价值等方面,大力推荐遵义林下芙蓉江五爪鸡,还现场煮了一锅鸡汤,邀请工作人员一起品尝,号召观众“买买买”:“你下单买了一只鸡,就是代表我们上海,帮助遵义农民脱贫致富。”这场直接面对上海消费者的直播,共售出2000多只芙蓉江五爪鸡,销售额20多万元,1万多名网友在线观看。现在,有不少上海市民在不同电商平台进行复购。


  依托线上平台直播带货,将遵义原生态农产品推介到上海市民的餐桌,是沪遵两地围绕扶贫协作主线,聚力拓展销售渠道,推动产销对接的一个举措。背后反映的是两地探索用全产业链方式,提升遵义农产品产业化生产能力,以消费扶贫带动产业扶贫的努力。



  按照“遵义所需、上海所能”的要求,沪遵两地以开展消费扶贫为重点,共同发起成立了沪遵消费扶贫联盟。上海淘菜猫、食行生鲜等1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与遵义107家农产品生产(种植)企业(合作社)积极加入,构建起了沪遵消费扶贫联合体和新的产销对接市场机制。“联盟+遵义基地+上海渠道”的模式,不仅推动遵义方竹笋、冬笋、野木瓜、林下鸡、肉牛等产品成功进入上海市场,还推进道真、绥阳等地的合作社与上海相关企业展开合作。


  沪遵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的扎实推进,让消费扶贫取得新进展,更提高了遵义农产品产业化生产能力,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助推着遵义农产品市场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遵义生鲜方竹笋和冬笋进入上海后,填补了当地秋季、冬季生鲜笋市场空白期,市场也倒逼正安、桐梓、绥阳、习水和赤水等竹笋大县(市)大力推进流通组织化、标准化改革;凤冈县引进一家沪上企业发展养牛基地、习水黔道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盒马鲜生合作建立肉牛销售新渠道,推动了两县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道真、绥阳的密本南瓜成功进入上海市场,推进了两县以500亩坝区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还带动了当地一个万亩蔬菜标准园基地的建设。




  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通过“沪遵消费扶贫”,遵义农产品在上海市场销售额达2亿余元,带动了1万余名群众稳定脱贫。


  在沪遵扶贫协作,深化消费扶贫的推动下,“遵品入沪”服务体系正持续发力。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沪遵将建立“遵品入沪”服务链,推动成立遵义遵品入沪全产业链发展示范中心,建立遵品入沪产业发展上海专家工作站,创建遵义—上海外延蔬菜、生猪基地,遵义—上海扶贫协作蔬菜(食用菌)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遵品入沪、电商扶贫和追溯扶贫示范基地;针对畜禽养殖屠宰和加工品以及食用菌产品,将建立“遵品入沪”流通链和产地直发物流配送体系。同时,两地将着力创新实施“上海企业+遵义当地合作社+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订单消费扶贫模式,建设蔬菜全产业链发展消费扶贫试验田工程,并打造成为上海企业的遵义基地。此外,遵义将在每个贫困县重点打造3至4款优质农产品,推进50种左右特色鲜明、品质稳定、竞争力强、辨识度高的区域品牌农产品稳定供应上海市场,树立“遵品入沪”良好口碑和形象。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钱诚

责任编辑 胥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