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最美村寨万里行——探访贵州3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系列报道⑦】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庖汤里的火红日子

1.png


编者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色生态,本就是山村的主打色。从2009年至今,贵州有35个村落获得“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称号。


  怎样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农民赚上“生态钱”?如何建设生态乡村,打造美丽家园?尽管每个村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即日起,本刊开设《最美村寨万里行——探访贵州35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系列报道》专栏,通过记者实地探访,以所见所闻向读者展示贵州35个生态文化示范村,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绿水青山的“颜值”和“金山银山”的价值。


  第7站,记者走进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该村于2016年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通过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探索出了一条“民俗+旅游”的生态发展之路。


2.JPG


  五月的王岗村,草木葳蕤,郁郁葱葱,美不胜收。


  比美景更让人欣喜的是,随着村里的16家农家乐陆续恢复开业,游客纷至沓来,这个以乡村特色旅游著称的布依族村寨,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去年,在乡村旅游的支撑下,王岗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8万元。


  “有山有水,有布依族风情,还有美味的庖汤。”游客李女士说,这里真正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3.JPG


  村民花兴桥的农家乐,旺季时,每天要接待游客100多人。她一个人忙不过来,请了几个村民来帮忙,而且她家农家乐每年采购村民的野菜、土鸡蛋等食材,费用就达数万元。“周末客人多,来这里吃饭要提前三天预订,否则当天来是没有桌子的。”花兴桥边忙着招呼客人边说,“去年净赚了40多万元。”


  村支书王安华告诉记者,王岗村过上好日子,得益于该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布依族文化。


  王岗村依山傍水、古树成林、民风淳朴,是一个已经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布依村寨。该村青山连绵,拥有1.5万亩山林,森林覆盖率达80%,林中还有几十株“黄心夜合”“苦梓含笑”等珍稀古树名木,有的古树已有500多年树龄。


4.JPG


  良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王岗人的世代守护。曾经,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村民乱砍伐树木被发现,就要杀猪宴请全村人。大家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然而,在很长时间里,拥有绿水青山的王岗村,找不到将自然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方法,依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寨,村民不是种水稻就是种苞谷,年轻劳动力80%以上都外出打工。


  穷则思变。2007年,王岗村抓住建设美丽乡村的契机,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借布依民俗发展特色乡村旅游。2007年底,王岗村成功举办“庖汤第一村”开村仪式,“庖汤第一村”的名号开始传开。


  “三盘四碟八大碗”,历来是王岗村招待贵客的传统美味佳肴,备受青睐。“我们邀请专家对王岗的农家乐进行把脉之后,决定发展以‘三盘四碟八大碗’为主要内容的庖汤美食产业。”村支书王安华介绍,此举让王岗的农家乐与周边村寨的农家乐有着很大区别,游客慕名而来,该村庖汤饮食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5.JPG


  2010年,乌当区打造“泉城五韵”乡村旅游品牌,作为“福韵”的王岗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更加靓丽;2013年,王岗村开展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向休闲采摘观光拓展,种植草莓、樱桃、经果林,逐渐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吃庖汤”的乡村旅游格局,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王岗村。去年,王岗村接待游客3万人次。


  村民花兴江,曾经在外务工,2007年返乡开办农家乐,由于经营得当,服务态度好,回头客很多,一天接待游客最多可达200多人,去年他家的农家乐净赚60多万元;41岁的村民花香,在村里从事豆腐生产,专门提供给农家乐,每年收入8万多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忙于发展经济的王岗村,不但没有忽略生态保护,反而更加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6.JPG


  在遵循祖先保护生态的理念下,前些年王岗村制定了更为详细和严格的村规民约,规定村民要保护森林、河流以及卫生环境等,对违反者,处以1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罚款,并将村规民约书写成碑,立于寨子中央的道路边,时时提醒村民要保护生态环境。2016年,王岗村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村支书王安华介绍,下一步,将对王岗村4个自然寨的乡村旅游进行功能分区,分为美食品尝区、观光体验区、垂钓娱乐区、康养科普区。“届时,王岗村将成为一个花园式村庄。”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远柏 蒲学光

责任编辑/胥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