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乘势而上实现农村产业革命更大突破

  大白菜、白萝卜、莲花白,被称为威宁“三白”。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当前贵州9个未摘帽深度贫困县之一,而“三白”正是威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希望。


  去年以来,威宁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力度,重点发展“三白产业”,同时又积极与蔬菜产业的龙头企业对接,打开销路,签订订单种植协议。很快,“三白”走下乌蒙山,不仅走入粤港澳大湾区千家万户,还走出国门销往东南亚。


  今年,面对脱贫攻坚战最后冲刺,通过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探索实践,已经破除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瓶颈的威宁,将蔬菜品种从最初的“三白”增加到28个种类,随着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威宁农业产业实现革命性突破。


  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好——威宁的尝试和成功,是黔中大地农村产业革命突破战的一个缩影。


  牢牢把握“八要素”,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实现“六个转变”,贵州正向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发起最后冲刺,向着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阔步前行。


  摆脱“祖祖辈辈种玉米”的传统


  食用菌是“吹糠见米”的产业,在安顺紫云贵州优纤贝农业产业链有限公司,几十名工人正在码放菌棒。


  据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贫困户可以来公司务工,也可以采购菌棒自己种植,公司将提供技术支持,并至少以保底价收购。公司已带动两百多人就业,成为当地脱贫产业。


  食用菌,是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不止是在紫云,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合作社766家,预计今年一季度产量将超过22万吨。


  发展农村产业,是贵州脱贫攻坚必由之路,但92.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贵州农村产业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因此,贵州发展农村产业,必须精准。坡地种植茶叶、刺梨,林下种植中药材或养殖家禽,即使在石漠化地区也发展起适宜的火龙果产业。


  近年来,从“湄潭茶叶”到“关岭牛肉”,从“虾子辣椒”到“镇宁樱桃”,贵州精准选择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把玉米等低效农作物调下去,以高效农产品替代。


  同时,成立12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12位省领导分别领衔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并建立“一个重点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技术团队”工作机制,在全国聘请院士作为产业发展顾问,在省内组织专家组成专业团队,贵州大学和贵州省农科院分别成立了12个专家团队,并制定技术方案支持农村产业革命。此外,还组织万名农技人员,对12个特色产业品种开展技术指导。


  一批“专精特优”的贵州农产品正风靡市场、风行天下。


  数据显示,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贵州省2020年一季度的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依然比去年同期增长2.3%。这是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持续深入推进的必然结果。


  数据还显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正加快发展,全省蔬菜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7.3%,茶叶总产值增长20.0%,园林水果总产值增长22.2%。


  贵州各种农产品正如“泉涌”般流出大山,流向世界。


  改变“样样有、样样不成规模”的历史格局


  做大规模,是农产品走出大山的必要条件。


  遵义提出“坝长制”,对全市228个坝区实行“坝长制”管理,建立“一个坝区、一名领导、一套方案”工作机制。


  安顺的平坝区天龙镇高田村,村民们把一家一户的“三尖八角田”连成片,又统一修建机耕道、灌溉沟区、水肥一体化喷淋设施,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取得前所未有进步。


  毕节的黔西县金碧镇,香葱种植已达两千余亩,走近种植基地,葱香扑鼻,农户们干劲十足,收入稳定……


  500亩以上坝区对于山多地少的贵州非常宝贵,用好坝区、整合坝区,是将农村产业规模搞上去的关键。


  一年多来,全省紧紧抓住500亩以上坝区这个主战场、主阵地,引导各种资源要素集聚,持续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贵州还成立了省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地、各单位坝区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度和督促。市、县成立相应机构。省农业农村厅组建工作专班,下设6个工作小组,负责坝区日常工作。


  同时,通过科技助力,由省大数据局牵头完成坝区农业结构调整大数据平台搭建,完成地理信息、气象、土壤等数据的整合,形成坝区“户籍档案”,为坝区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如今,贵州农村产业的规模已在逐步扩大——


  茶园面积700万亩,连续七年全国第一;


  辣椒种植面积512万亩,产量680万吨,产加销全国第一;


  食用菌裂变式发展,产量113.8万吨,迈入全国第一梯队;


  蓝莓、李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


  猕猴桃、火龙果、刺梨等产业名列全国前茅;


  百香果从无到有,产业规模挤进全国前三;


  太子参产量占全国需求量40%,初具全国定价权……


  今日贵州,坝区平均亩产值已达7500元以上,同比增长30%以上;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以上。


  以500亩以上坝区为重点,贵州正拥有越来越多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


  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望谟县郊纳镇,这里有漫山遍野的古茶树。以前,村民们只知“采古茶卖可以换点油盐钱”。如今,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当地古茶有了精深加工和品牌,农户参与其中,收入大幅增长。


  纳雍县厍东关乡,6000多亩成片玛瑙红樱桃获丰收。怎么卖?沿街叫卖,走不了太远;提篮小卖,上不了规模……当地建立玛瑙红樱桃电商中心,与北京、广州、武汉、贵阳等地达成农产品直销对接,进行批量订单合作,每天吞吐量达500公斤。


  开阳县贵阳台农种养殖有限公司依托技术创新,为猪建设有地暖的“高档猪舍”,养猪养出了“名堂”,养出了更高售价。


  通过精深加工创造品牌,通过电商拓宽销售渠道,通过技术提高附加值……


  贵州在逐步实现“让农村产业成规模”同时,也在推动农村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努力向着高端化迈进——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延长12个特色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并努力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施科技支撑农村产业革命“三个1+1”行动,扎实开展专职科技特派员试点;


  加大品牌培育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加强“黔字号”农产品品牌培育……


  “农业农村面貌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是写入今年贵州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句话,是对2019年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工作的定论,让人对贵州未来农村产业发展充满期待。


  彻底摆脱“祖祖辈辈种玉米”的传统,逐步改变“样样有、样样不成规模”的历史格局,朝着“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的高质量方向发展,“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地省份贵州,正努力实现农村面貌极大改善、农业产业兴旺发达、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的新时代发展目标。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薛霏

责任编辑/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