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看贵州 探寻美 | “五一”到六盘水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倾听“劳动者之歌”


  博物馆简介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选址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水城古镇内,2013年8月17日开馆,是国内首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该馆分有室内场馆和室外文化广场两个区域。文化广场包括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馆内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


  行走笔记


  “常到三线峥嵘地,少到江浙鱼米乡。生身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练人场。”在华罗庚先生的诗句中,三线建设时期既艰难又光荣。


  这个“五一”,借着假期,我走进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去探寻时代的足音,去倾听劳动者的建设之歌。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水城古镇内。六盘水因“三线”而生,因“三线”而立。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这里是“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的主战场,一批批重要机械设备以及数十万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向西南方向迁徙,支援三线建设,六盘水市在三线建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水城古镇过去是“水城县老城区”,也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办公地址,至今还完好保存着三线建设时期的老旧建筑,如三线大食堂、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等旧址。


  晚春时节的水城古镇,闲适静宜,水城河牵引着脚步,低摇慢晃。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在水城古镇最内侧,分为室内场馆和室外广场两个区域。室外广场上,陈列着高大的龙门吊、庆祝贵昆铁路胜利通车的蒸汽机车、解放牌大卡车、邓小平题字的关寨站月台、还有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一个个地标,仿佛一场时间与建设的拉力赛,一段壮阔而厚重的发展史。



  “干打垒”“贵州三宝”“运煤巷道”……博物馆把三线建设时期的场景、工具、环境一一“还原”,暮然间,颇有几分身临其境之感。徜徉于供销社、邮政局、照片墙之间,与蒸汽机车、发动机、车床等旧工具邂逅,一下子把人的思绪拉回到“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光。



  三线建设博物馆提供给参观者的,不仅仅是来自历史的实物体验和物化的精神汇集,同时也是三线精神的延续和深化。无论你是谁,都能找到属于三线建设的那段波澜壮阔、感人肺腑的回忆。


  参观老照片墙时,我偶遇了李秀年。六盘水市民李秀年是这个博物馆的“常客”,他对博物馆三个展厅的一角一隅都十分熟悉。



  驻足照片墙前,回首峥嵘岁月,他说,“参加三线建设的青年男女,他们为能够参加到三线建设感到骄傲、自豪。”指着一幅正在修建铁路的照片,他向我介绍,“你看,这些身穿蓝布衣服、头戴草帽的人,就是那些建设者。他们十分普通,有好些人还是咱们本地的少数民族。”


  李秀年的讲述绘声绘色,我的思绪也早已随他进入开采荒山的那一天——



  “他们挽起袖子,走进荒芜的深山里,清晨,还有些细雨,天空雾蒙蒙的……他们三三两两组成一队,挥舞着锄头、镰刀,举起铁锤在岩石上打炮眼,装火药。惊天动地的炮声响传来,一块块巨大的岩石轰然垮塌,灰尘遮天蔽日,现场的劳动者全身沾满泥沙,有些女生用手堵住耳朵,你看着我,我望着你,情不自禁地咧着嘴,炮声后的大山里回荡起银铃般的笑声……”



  我有些好奇李秀年为何对三线建设时期的细节这般熟悉,他说自己是三线建设者的后代,他的父亲便曾是这开荒山、修铁路的一员。“今天是我的生日,有些想念父亲。”因此,他选择了再游三线建设博物馆。



  远去的是岁月的容颜,长存的是精神的信仰。三线建设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在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里,这段浩浩荡荡的历史在史册中重放光芒,凝聚和形成的三线精神也在岁月的沉淀中腾跃升华。


  攻略指南


  交通:从贵阳乘坐火车直达六盘水站,从六盘水站乘坐14、28、6路公交至水城古镇。如选择自驾方式,从目的地直接导航至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即可,在水城古镇附近有停车场。


  住宿美食: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交通便利,附近有一条美食街,特色羊肉粉、烙锅、酸汤鱼等美食应有尽有,水城古镇内还有民宿酒店,可自行在网上订购。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向秋樾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向秋樾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