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走基层】从15年不接生到产妇不出镇 贵州麻山深处一乡镇卫生院的惊艳蝶变

  紫云自治县大营镇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镇政府往南23公里,麻山深处坐落着深度贫困村——打哇坪村。


  清晨,村庄响起鸡鸣,一位年轻女人钻进厨房,下了几碗面,面上卧着荷包蛋。


  “吃完早饭,送我去大营镇卫生院做检查。”女人向埋头吃面的自家男人念叨:“把王利坚也带上,给医生们看看。小娃是镇卫生院15年来接生的头一个崽,大家关心得很。”


  “要得!”王小送头也不抬地答。


59.jpg


  路很平坦,阳光很暖,山坡上的野花开得正艳。


  王小送骑着摩托,载上媳妇儿子。他骑得慢,扯开嗓门拉家常:“小时候,从村里到大营镇百花乡赶集,天麻麻亮就动身,男挑女背,一般要走3个多小时。”


  5年前,打哇坪河谷打通了往大营镇政府的毛坯公路,走在平路上,真心舒坦。“两年前,政府修通村路、通组路,现在骑摩托,40分钟就能到镇上。” 


  沿途,他们路过养牛场,有数十头刚出生不久的小黄牛幼崽正嬉戏奔跑;远山青黛,为发展养牛业种植的200亩菌草随风摇曳;土地里,不少人养蜂和蚂蚱,热火朝天。


  汉子评价:“以前穷得刨苞谷,现在养牛又种草,老乡们干得真叫好。”


52.jpg


  摩托停在大营镇卫生院门口,医生护士迎上来打招呼,摸摸王利坚的头笑道:“小家伙长得真壮实。”


  小家伙,1岁多,是大营镇卫生院近15年来接生的头一个孩子。


  大营镇卫生院院长杨勇说,“卫生院之前缺乏产科临床经验的专业医护人员,服务能力弱、群众信任度低,2003年至2018年7月底,近15年没有接诊孕产妇,当地群众老百姓都去县医院生孩子。”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省、市、县三级政府对大营镇卫生院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新建了业务楼,配置相应设备,还特地安排紫云自治县医院医护团队真蹲实驻的帮扶,2018年7月底帮助完成产科建设,“8月份,王小送的媳妇就在这里生娃了。”


54.jpg


  回忆往事,王小送有些不好意思,“老婆突然临盆,老人家说在屋头接生。我在浙江打过工,晓得去医院安全。”怕妻子撑不到县医院。他骑着摩托将女人送到离家更近的大营镇卫生院。


  “说实话,去之前挺担忧的,不晓得条件怎么样。”王小送把妻子送到,眼睛一亮,“蛮好,蛮好,设施设备和浙江社区医院差不多。”他放下心来。


56.jpg


  妻子进产房,王小送守在门口既紧张又激动,当他听说这是镇卫生院近15年来接收的第一例孕产妇时,内心“咯噔”一下,想了又想说:“我相信医生。”


  不多时,一个大胖小子呱呱坠地,母子平安。


  抱着孩子,王小送夫妻俩忙请医生帮忙取名字,“在这里顺利出生的孩子,希望他人生平安,即使遇风浪,也能勇敢面对。”妇产科医生王兴珍希望孩子有一颗“坚强的心”。


  “好,小娃就叫王利坚。”王小送一锤定音。


55.jpg


  媳妇住院分娩,王小送只花了几百元,“听说是卫健委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专项补助”,他发朋友圈点赞。


  “我是个粗人,不会讲漂亮话,只知道国家政策好,百姓得实惠。”这个憨厚的汉子说,“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都有保障,我们当农民的,当得幸福。”


53.jpg


  谈话回到当下,王小送笑着数落自家小子,“调皮得很,身体好。村里人看着他壮壮的,都去大营镇医院生小娃娃,估计是信任这块‘活招牌’。”说完,哈哈大笑。


  杨勇表示,2018年,卫生院共出生22人,2019年出生49人,2020年1月至4月份,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住院分娩孕产妇近40人,接近去年全年总量。


57.jpg


  “孕产妇住院分娩从零到数十例的突破,既是医院实力的提升,更是百姓的信任。”杨勇表示,现在,大营镇辖区孕产妇基本不外流。从2018年底以来,卫生院外派进修学习的医生也陆续返回,人才梯队逐步形成,成为大营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的主力军,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


  王小送一听,忙说:“可不,我媳妇要做身体检查,不去县城,让我专程送她来这里。”


  笑声,回荡在医院大厅。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国梁 刘丹

责任编辑 胥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