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走基层】 探秘!食用菌发展中的菌农期待与产业链回应

  脱贫攻坚观察再走六盘水市水城县,记者从去年的夏秋决战至今年决战决胜冲刺90天,同样的路、同样的人、同样的村庄、同样的产业,呈现不同景象!


  以撑起农民致富产业之一的食用菌观察为例,它的前端、中端、末端发生的变化,折射着我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创新性,村庄因此更有活力。


食用菌种植大棚一角.jpg

坐落在村庄的食用菌大棚基地


  此次创新,如何让农业产业生产观念的转变在贵州大地上落地生根并成为百姓拍手称道的 “秘方”?


  “上半年,种10万棒黑皮鸡枞,下半年再搞20万棒,就想种点不一样的,把价值拉上去!”


  这是六盘水市水城县野钟乡响石村食用菌种植大户缪贵军去年第一次成功种出6万棒黑皮鸡枞后产生的再创富计划。


  在食用菌领域深耕5年的他,目前,在水城县果布嘎乡大寨村有86个种植大棚、新街乡新街村23个、米箩镇2个。


  米箩镇2个基地是为黑皮鸡枞量身定制,那里的气温高符合黑皮鸡枞的生长要求,羊肚菌属低温菇只能“安家”在果布嘎乡……


  缪贵军与记者谈起他的食用菌种植“宝典”,话匣子打开就没有要关起的打算。


羊肚菌.jpg

缪贵军种在果布嘎乡大寨村羊肚菌

  

  在水城县杨梅乡台沙村猓车组基地上合计投产81个食用菌大棚,上周60个大棚日均出菇量近1吨,21个大棚迎来新一波菌棒入住,满负荷生产,基地负责人张志贵忙着张罗新一批用工招聘。


  该村村民组组长赵启辉说,村里有了产业,百姓不仅每月有近3000元务工收入,早期进入基地务工的高兴奎、胡群群、赵音文已发展成为基地公司的固定工,工资可每月按时发放。


  “国家政策好了,产业覆盖面广,只要愿意,每个人在食用菌上找收入没问题。”胡群群说。


  相比前两年走在基层产业基地上与务工老百姓交谈产业发展的期待,记者发现,他们的话语已从“增收脱贫”向“脱贫致富”转变。


  几个字不仅承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近几年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农业产业革命理念的落实落细。


  腰包鼓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下一步你们想要村里变成什么样子,记者问在基地务工的赵启辉。


  他说,“应该是路上像城里一样更漂亮,另外,我们每天收菇剩下的坏棒子,会有统一回收箱,反正就是更漂亮。”


村民采摘秀珍菇.jpg

村民采摘秀珍菇

  

  缪贵军是在是在食用菌价值提升上动脑筋,赵启辉是关心每天接触的废棒子。


  漂亮意味着人居环境、生产环境都干净,记者问基地负责人张志贵,以大棚里菌棒发菇结束为例,变成废棒后,它们的“归宿”在哪里,如何保障村里的环境卫生不被废棒破坏?


  张志贵告诉记者,目前,由贵州省康群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的水城农业农村废弃物绿色循环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每年可处理2亿棒废棒,产生15万吨有机肥,将其运用到经果林施肥之中,实现食用菌全要素的“吃干榨净”。


  这属于食用菌产业发展链上的末端价值挖掘,贵州省康群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雷告诉记者,针对缪贵军对食用菌价值提升思考,则是食用菌产业链上的中端开发,也是关键环节。


  4月24日,记者走进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县杨梅乡姬官营村的贵州省康群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多吨木屑、麦麸、棉纸壳等原材料被工人用铲车运往车间生产线。


  塑料袋包装大小一致、松紧适度的菌袋通过配料搅拌、输入套袋后从生产线上另一端流出,再经过灭菌柜高温清毒灭菌、送到冷却室降温、接种入袋、上架培养等工序。


  其中,在接种入袋环节,通过自动化接种机将培养好的液体菌种注入冷却后的菌袋内。


试验员在做菌种培植.jpg

实验员在进行食用菌菌种培养

  

  “菌袋内注入的菌种,就是缪贵军口优质货源的根源,即技术研发。”贵州科学院水城食用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高所凤解释道。


  针对黑皮鸡枞质量提升,技术人员主要从菌棒“减负”上作文章,将原来每棒有近2.8斤重的菌棒改良为只有2斤,省原材料,还提高生物转化率。


  走出研究所,身穿白大褂的高所凤带着记者深入离研究所不远处白色大棚内,有黑皮鸡枞光质试验区、黑皮鸡枞土壤试验区、栽培工艺试验区三大试验区。


  在栽培工艺试验区,菌棒“站姿”各有不同,“立式”“卧式”和“袋内覆土”3种;光质试验区有4种光源,为绿光区、蓝光区、黄光区、白光区;土壤试验区分为林下腐殖土、田园土、黄壤黏质土3种。


  “黑皮鸡枞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现规模化生产感染率高,枞源复杂,要实现生长密度与规模匹配,必须在不同情况下做对比试验,突破该瓶颈,是食用菌产业发展向高质量的进阶。”贵州科学院水城食用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高所凤说。


黑皮鸡枞栽培工艺试验区立式摆放.jpg

黑皮鸡枞栽培工艺试验区立式摆放试验区

  

  据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缪贵军介绍,一斤黑皮鸡枞的价值是一斤香菇的近5倍,有100多个种植大棚的他已经在着手下一步把羊肚菌和黑皮鸡枞高端消费品种替换原来种植的平菇、香菇等大众消费品种。


  目前,研究所食用菌品种有9种且把绝大多数技术力量都投到黑皮鸡枞规模化生产研发这块“试验田”上,以此作为珍稀名贵食用菌研发的起点。


  价值与环境保护在技术的加持下得以实现,食用菌中端、末端生产呈现闭环发展,保护环境还可从原材料上下功夫,即最前端的把握。贵州科学院水城食用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高所凤与记者交流时谈到。


  据了解,该厂食用菌菌棒原材料主要来源于木屑、玉米芯、麸皮、棉纸壳。


  受前期研发成果启发及水城县规模化刺梨加工厂刺梨渣处理需求,该公司今年2月从刺梨加工厂运来几千斤刺梨渣进行菌棒原材料代替试验,做成400多棒黑木耳、200多棒木耳、300多棒香菇棒,其中,香菇已成功发菇。


  此举,实现了食用菌与刺梨产业之间良性循环,也尽最大可能推进了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针对使用大量泡沫塑料筐,外购成本高,公司建成并投产泡沫塑料筐厂来配套食用菌冷链物流中心的成品运输,降低成本,形成完整的食用菌产业链。


  “全链条+科技”的生产模式,既为研发适合本地产品提供基础,又为食用菌产业的数量和质量保驾护航,整条产业链上多方位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增收渠道。水城县农业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孟莹认为。


  这是研究所食用菌研发不断创新追逐的成果,更是科技赋予农业产业的魅力。贵州省康群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雷认为,科技创新补链,产业扩能强链,拥抱科技的食用菌产业迎来市场机遇。


养菌房.jpg

程雷在食用菌养菌房查看发菌情况

  

  据了解,2019年12月,贵州省康群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又签下食用菌2000万棒订单和2万吨鲜菇销售订单。


  今年一季度已采收鲜菇1304吨,实现产值7700万元,今年,预计出厂1亿棒菌棒,部分将出口东南亚国家。


  截至目前,水城县食用菌产业基地在原来27个上又新增1个,覆盖14个乡镇,种植基地占地3050亩,合计3370余个大棚。


  据统计,2019年水城县菌菇产业带动稳定就业387人,每人月收入达每月3000元左右;土地流转面积3050亩,土地流转支出236.99万元;分红763.01万元。


  记者以小小菌棒为线索,了解到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生产逻辑。


  谈及百姓在食用菌产业链上的各种期盼。贵州省康群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雷认为,技术是兴农的关键所在,也是质要飞越的“催化剂”,以投入更少的力量,发展更大的产量和效益,促进食用菌从种得出来到种得好的转变,拥抱科技的食用菌产业会再迎更大市场机遇。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段清娟

责任编辑/阮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