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黔南】平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撬动“两业”发展

  平塘县在毛南族贫困人口率先“清零”过程中,因地制宜,通过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撬动了“产业、就业”两业发展,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


平塘县者密镇六硐坝区校农结合蔬菜种植基地(田举 摄).png

平塘县者密镇六硐坝区校农结合蔬菜种植基地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在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校农结合种植示范基地,当地群众正在田地里翻地、覆膜,准备栽种辣椒。“校农结合”让新关村的群众实现了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老百姓种植的农产品乘上“校农结合”的“专车”抵达了高校餐桌。


  乘上校农结合专车之后,低效田变成高效田,农村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今年新关村引进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群众土地之后,群众在基地务工,实现了脱贫致富。


  “之前群众种植的情况比较‘零散’,你家种点萝卜,他家种点白菜,不成规模,学校不好收购,也影响群众种植的积极性。”新关村党支部书记罗国帅告诉记者。


  如今,依托“校农结合”,不少公司瞅准了商机,分别在新关村流转土地,按照季节种植黄瓜、辣椒、白菜等时令蔬菜,把低效田改种高效田。


平塘县者密镇六硐坝区校农结合蔬菜种植基地,当地 毛南群众正在管护西瓜.png

平塘县者密镇六硐坝区校农结合蔬菜种植基地,当地 毛南群众正在管护西瓜。


  “目前全村实施公司收购,订单农业,种植辣椒500亩,马上进行幼苗移栽,在6月份可以收购,这批辣椒收购后,再根据市场需要,选择其他蔬菜种植。”关上村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景明说。


  公司流转土地,群众在基地务工,不仅减少了群众种植的风险,而且流转费和务工的收入远远比自己种植收入多得多。


  “以前,种水稻、油菜,一年收入1000块钱左右。而现在,土地交给合作社,一亩700块钱的土地流转费,在这里干活一天80块钱以上!”毛南群众石朝霞说。


  同样的土地,实现了不同的价值,让农村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而紧挨着卡蒲毛南族乡的者密镇六硐村依托500亩以上坝区优势,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这里轮作高效作物,效益实现了滚动增长。


  走进平塘县者密镇六硐坝区,当地毛南群众正在田地里忙活,与以往不同的是,之前田地的“经营者”变成了现在的“务工者”,正在田里忙碌的毛南群众石开雪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她家有4、5亩田,全部流转给了公司。


  “我给老板打工,栽茄子,打枝,采摘莲花白,做一天得一天的钱。”石开雪开心地说。


平塘县者密镇六硐坝区校农结合西瓜种植基地,毛南群众在务工.png

平塘县者密镇六硐坝区校农结合西瓜种植基地,毛南群众在务工。


  平塘县者密镇六硐坝区,自然条件优越,特别适合农业生产。之前群众在田地里种植传统农作物油菜、白菜、水稻等,虽然产量高,但是群众“富”不起来。者密镇在六硐坝区引进公司入驻,通过调优结构,盘活资源,创新模式,最大限度激活农村的发展活力,不断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坝区引进了三家公司来发展果蔬种植,目前已经种植了1500亩的茭白,500亩的茄子、570亩的大棚西瓜,还有白菜等常规的蔬菜,通过果蔬轮番种植,让我们毛南群众通过务工来增加收入。”平和村网格长黄诗燕向记者介绍道。


  “现在饭够吃,钱有用,房有住,如今一个月的工资比以前一年的还要多”毛南群众石君仙说。


  “大家都在务工,他们有点创收,我们也有经济效益,实现双赢。”平塘县新嘉能农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石君飞说道。


  黄诗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六硐坝区目前已流转了4300亩土地,按照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光土地流转费用达430万。


在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校农结合基地,当地农民正在覆膜.png

在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校农结合基地,当地农民正在覆膜。


  “现在我们基地每天至少都有200人在里面务工,群众在里面务工每天的收入最低80元,一年下来,每户1人务工1年可增加18000元以上收入,可直接、间接带动我们坝区184户579人贫困户脱贫。”黄诗燕介绍道。


  目前,平塘有关乡镇均结合自身资源,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让农田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出率,盘活了资源,激活了农村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滚动发展,为毛南族贫困人口率先“清零”夯实了基础。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孙梅梅 通讯员 田举 刘清洁

责任编辑/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