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易地就业谋发展,往昔农民变工人 丨威宁小海镇易地产业扶贫基地春耕见闻

  谷雨前后,点瓜点豆。近日,记者走进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小海镇朱嘎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成片的荷兰豆种植基地已冒出嫩芽,农户们在忙着插杆、打桩、拉线,另一旁的十几名妇女在接力下竹竿,场面如威宁阳光般火热。


微信图片_20200423102229.jpg


  有一群身影穿梭在密密麻麻的竹竿里头,线松了,就挥舞着铁锤重新打桩固定,哪有活,就跑到哪儿埋头苦干。他们大多不是当地人,但吃住在村,还掌握多种蔬菜种植技能,是全县各地的精准扶贫贫困户,跟随易地产业来到基地务工。


微信图片_20200423102257.jpg


  “虽然年纪大了,只要勤快,还是有收入进口袋的。”说着,63岁的胡明友脸上的笑又深了些。去年从老家金钟镇新田村搬迁到五里岗社区后,得益于易地产业扶贫政策,他先后在金钟镇冒水村和草海镇中海村种蔬菜。今年3月,接到用工通知的他又和老伴一起来到该基地种植荷兰豆。


微信图片_20200423102303.jpg


  远道而来的还有八一合作社的技术员王丽红,原在云南省楚雄自治州种植荷兰豆的她,因技术娴熟被派来该基地进行技术指导。从3月底播种以来,王丽红就没离开过这片土地,每个环节都俯下身来看、耐着性子教。目前,500亩连片种植的荷兰豆正在有序进行中,预计六、七月份可陆续采摘,年产值(纯利润)估计可达250万元。


微信图片_20200423102251.jpg


  迎着春日暖阳,记者接着来到小海镇松山社区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工人们正在有序移栽种植荷兰豆、白菜等作物,下苗、浇水、覆膜,忙碌的身影分布在田间地头。


  “在基地务工供吃供住,每天还有80块钱的工资,比在老家种地划算的多了。”休息间隙,5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熊金花急着向记者分享务工的喜悦。


微信图片_20200423101237.jpg


  熊金花的老家秀水镇中义村地处牛栏江支流卜多小河岸边,属喀斯特高原河谷地貌,耕地土层多为风化碎石土,土层干燥浅薄,水土流失严重,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群众增收困难。


  “立马下雨立马干,一年到头根本收不了几斤粮食,靠种地,根本别想发展。”谈及过往的生活,熊金花感慨万分。穷则思变,这不,她跟着村里其他8人一同来此务工,过不久,她也即将搬进政府给安置的新家。


微信图片_20200423101253.jpg


  在威宁,和熊金花一样的贫困劳动力还有很多。由于人员年龄偏大,就业技能不足或在家庭已有人就业的情况下,有老、幼、病需要再家照顾的原因,迟迟无法就业。


  群众要增收,就业是关键。为此,威宁自治县在2019年6月因地制宜的在县城周边及适宜发展蔬菜产业的乡镇打造了6.5万亩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有序组织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今年,基地扩大到了7万亩,计划吸纳1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就业。


微信图片_20200423101305.jpg


  “我们基地每天务工人数稳定在70人以上,基本上全是贫困户。”据威宁雪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安介绍,为解决就业人员技能不足的问题,基地专门聘请了技术人员全程指导,确保工人在基地稳得住,能增收。


  地头间,67岁的李文秀正熟练地栽种白菜,起初由于手脚不太熟练,每天的计件工资只有50元不到。通过技术指导后,每日计件工资都不低于100块。听到这,松山社区村民陈连连急忙插话说:“去年丰收时节,我一天可以采200多斤菜,还叫老头子来帮我背去称呢,可以拿到200多元的工资。”


微信图片_20200423104242.jpg


  在威宁小海镇的易地产业扶贫基地,许许多多异乡人来此谋发展,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农民们逐渐适应了基地工人的角色,卯足干劲耕耘出美好生活。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蓝婴 周阳 彭妲

责任编辑/胥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