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与家人相处到崩溃?心理医生:疫情防控时期,更需要拥抱与沟通

  经历了“超长待机”的寒假与“云中课堂”的学习后,贵阳市初中、高中即将全面复学。很多家长松了一口长长的气,“神兽”回归,那些心浮气躁动不动发脾气,沉迷网络世界“机”不离手,对待家人冷言冷语等种种在疫情防控时期“浮现”的坏毛病,是否都会一并消失?

  带着读者家长的问题,记者走进贵阳市心理学会秘书长、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心理门诊负责人姜文胜的办公室,听听专家怎么说。


55.jpg



  眼睛上架着“放大镜” 与家人共处到崩溃的边缘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对很多家庭而言,有如‘试金石’,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婆婆与媳妇之间容易爆发‘热战’、冷战、口水战。”姜文胜开门见山,这同“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与对方讲理,而不是讲情”相关。

  4月22日17时30分,记者欲采访姜文胜时,他还在接诊。“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的心理门诊收到大量的咨询与求助,大多数人都在倾诉家庭关系的失衡,有些孩子甚至和父母相处到崩溃的边缘。”

  姜文胜深入浅出的剖析其因:疫情发生前,夫妻上班,孩子上学,大家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或运动、或看电影、或聚会……彼此间都找到一种和世界、和家人相处最舒服的方式。

  这称为距离美。

  “当疫情发生后,全家人时时刻刻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一些家庭开始频繁争吵,老公埋怨老婆,孩子甩脸色,原本应该是温馨的小家,却变成让人难受的地方,想逃离。”

  姜文胜说,这些不寻常变化的出现,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点:其中一个家庭成员,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约束别人,用“放大镜”眼光看待他人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于是乎,唠叨、指责等等“语言攻击”像连发子弹一样,字字句句“射进”别人的胸腔,家庭战争一触即发,两败俱伤时有发生,“沉默的火山”爆发后更加难以收场。

  就读四年级的小宝(化名),就是典型。

  小宝的父亲因为疫情没有外出工作,母亲是家庭主妇,担心家庭收入维系,总把唠叨挂在嘴边,不停埋怨。夫妻一吵架,就把气撒在不认真学习的儿子身上,后来,母亲不敢和父亲争执,她就念叨、责骂小宝,小宝在压抑的环境中,终有一日忍受不了,提着一把菜刀冲出家门。

  全家人吓坏了,及时报警,把孩子平安地找回来。

  姜文胜表示,他给这一家人开出的“药方”是理解,要明白,唠叨是一种语言暴力,首先母亲就要自我卸下这种“暴力”,学会和家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特殊时期,要有同舟共济、感同身受的共情能力,不再宣泄不良情绪,要做到亲密关系中升华自己爱的情感,懂得换位思考。



56.jpg


  孩子爱发脾气 同父母关系有点“僵”

  他同时也谈到,现在的有些孩子,动不动就闹情绪、发脾气,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缘何?

  “每个孩子都是自由个体,但是在家里,有两个‘顶头上司’。许多时候,上司关心他的学习超过生活和情绪,对他凡是和学习不沾边的举动都要说上两句,恰逢这时,疫情期间不能出门,无法外出散心,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非常大。”

  姜文胜说,“有一种优秀叫别人家的孩子”“有一种焦虑叫我比你还急”“有一种唠叨叫日复一日”,家长在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负面情绪。他接诊的一些初中、高中青少年,和家长相处方式比较“僵”,要么因为一点小事大吵大闹,要么冷言冷语,甚至会以跳楼、割腕为恐吓,家长既担心又无力。

  13岁的林林(化名)因为不想做作业,经常和父母争吵,有时候还会挨一顿打,心中实在憋气。有一天,他计上心头,制造一个自杀现场,想看看父母后悔莫及的模样。

  男孩把窗户打开,放了一双鞋在窗沿上,然后自己躲在桌子下。母亲回来后看到“现场”,差点哭昏,跌跌撞撞冲下楼,这家伙眼见快收不了场,赶紧现身,父母非常生气,把他揍了一顿,林林更不高兴,一个月不和家人说话。

  最终,全家都求助心理医生。


57.jpg



  少唠叨少批评 给予更多爱的赞美

  姜文胜表示,现在的社会目光,不要单纯用“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看待“00后”“05后”,时代不同,接触的信息、周围的环境、承载的压力都和父母时代不同,那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应该有所改变。

  有的孩子有畏难情绪,作为家长是不是考虑过,允许他暂时当“小小的逃兵”,找个机会重振信心,再面对这个世界;有的孩子脾气“冲”,身为父母的你,应不应该给予更多爱的赞美,对他们做的事情多点赞少批评,“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或许能收获不同的答案。

  姜文胜表示,当然,随着复工复学,很多家庭关系会出现缓和,不过,家长们也要做足心理准备,孩子可能会出现“不愿去”或者“跟不上”等情绪,这种时候一定要注意心理疏导,引导孩子多想开心的事,多和同学交流,以欢乐为开端,摒弃打骂与唠叨,拥抱和沟通更有效。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丹

责任编辑/胥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