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岑巩:产业革命释动能 增收致富幸福来

20.JPG


  四月的暖阳静静地照射着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平庄镇林下茶树菇种植示范基地,连绵的春雨轻吻着大地,吸收着水分,山林又增添了几分绿意。


  还未走进基地,便传来传输带吱吱的声音。寻声而去,只见一个个菇包映入眼帘,林下,村民们熟练地将菇包一排一排整齐地摆放。


21.JPG

平庄镇茶树菇林下种植基地


  茶树菇是平庄镇核心产业之一。作为新“驻地”的品种,现在这朵小小的茶树菇不仅为平庄镇带来了美景,更为镇里的群众带来了“钱景”。


  目前,平庄镇的茶树菇种植面积600亩,以后坪村为中心,辐射周边亚林、平庄、后坪3个村,覆盖村民480人。


  “因疫情的原因,耽搁了不少工期,为了把时间抢回来,我们利用传输带输送菇包到林子里,仅一天就可传输5-6万棒菇包到林子里,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人力成本,目前已摆放了60万棒菇包。”贵州苗岭黔菇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洪湖介绍。


  宜人的气候,14.5万亩的林地,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平庄镇立足坝区和林区两项资源优势,将坝区农业和林下经济作为主攻产业。


  2017年,该镇依托本土企业——贵州苗岭黔菇菌业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企业负责生产菌苞、林下种植、管理,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务工、分红,发展林下茶树菇种植600亩,带动就业120人,利益联接贫困户316户1171人,每年可实现分红资金49万元。2019年,该企业年产量1000万棒菌棒,满足周边几个乡镇的种植需求。


  产业发展政策好,群众致富门道宽。近年来,平庄镇按照县委产业发展规划,平庄镇聚焦产业发展“八要素”,大力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产业迅速壮大,而且还带动大量农户脱贫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之前都是在外打工,今年回家后从驻村干部那里知晓了招工信息,80块一天而且还包中午饭,很划算,解决就业的同时还可以照顾到家人,方便多了。”正在林地里劳作的村民杨娅高兴地说。


  平庄镇的养蜂产业同样也成为该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走近包东村蜂蜜养殖基地,只见“养蜂达人”聂权全副武装站在封箱旁,熟练地切割蜂蜜。


  “这是电商平台预定的,要提前包装好,优先满足消费者需求。”聂权正在将一块块的蜂蜜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大盆子,乐呵呵地说,“原生态蜂蜜蜜汁多且香甜,这些蜂巢格子就有50多公斤了……”


  包东村远在平庄乡政府驻地12公里处,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515户2268人。该村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森林资源丰富,最适宜种养殖产业发展。该村森林覆盖率达78%,种植有黄金桃、脆红李、中药材等绿色生态产业4000余亩,是天然的养蜂场。


  结合资源优势,村合作社将100个蜂箱交由聂权养殖,以每年200斤蜂蜜作为利润返给“村两委”,由合作社每年滚动覆盖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


  “两年多来,累计覆盖贫困户75户,每户获得分红1000余元。” 包东村主任冉光华高兴地说。


  目前,全镇已投入扶贫项目资金投入119万元,养殖林蜂共650箱,覆盖6个小村,预计年产值35万左右。


  围绕“1492”产业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林下经济和低效作物调减工作,一系列“革命性”的产业渐成大气候,逐渐成为助农增收、促农增效的大产业,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我们着力打造了‘1’个镇级千亩林下经济示范点,调整‘4’个500亩坝区产业结构,建好‘9’个村级百亩林下经济示范点,用好县农业局推荐的‘2’种经济作物替代低效作物种植。”平庄镇党委书记何之斌介绍。


  抓好农业产品进机关、学校、社区,畅通市场销售渠道,补齐农产品流通短板,该镇积极与企业搭建平台,鼓励双方签订订单,保证销路不愁。


  平庄镇镇长杨通金介绍,除了大力扶持本地企业苗岭菌业有限公司外,政府还大力引进贵州久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涉及杂交制种、辣椒、蜜蜂等产业,强化企社联动效应,协调村级合作社与平台公司签订回收订单合同,同时抓好农产质量监管,为该镇产业规模化、持续发展铺平道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带动更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推动现代产业升级壮大,为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打造以产业为核心的致富新引擎,平庄镇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


  今年,平庄着力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制定了《平庄镇2020年农业产业发展和500亩坝区结构调整及林下经济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优化充实了“杂稻制种”“烤烟生产”“林下茶树菇”等8个产业发展专班,强力推进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坝区2000亩“杂稻制种+N”和千亩林下种植基地形成产业带,实现全镇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14个,通过农业产业全覆盖,新增就近就业1200人,实现剩余164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余欢

通讯员 邱著 周璇

责任编辑/胥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