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山旮旯里种出“致富树” | 黔西南:发展山地特色产业 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村落田园浓墨画,云峰水畔好风光。近日,记者行走在黔西南州广袤的田野里,昔日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土地上,绿意已在田间地头肆意绽放。当地干部群众正忙着翻土整地、搭棚育苗、引水灌溉……处处呈现繁忙的景象,奏响了一支支动人的春耕交响曲。


  在繁盛丰美的四月,温暖的阳光洒在安龙县栖凤街道平寨村的沃土上,青山绿水间,连片的坝区里,一个个黑色的食用菌大棚整齐地排列着,构成了一幅村富景美的动人画卷。


  安龙县共建成大棚10238个,建成菌棒(袋)加工厂5.57万平方米,完成种植1.706万亩,建成食用菌生产销售环节各类车间1.68万平方米,食用菌产量达11.22万吨,实现产值10.94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613户58259人。


  来到大棚内,安龙县返乡创业青年张平原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食用菌。张平原说:“我们有这么好的产业,日子比以前好过得多,越过越红火了。”大学毕业后,张平原放弃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主动返乡创业,当了解到食用菌产业相关政策后,不但自己加入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中,还请亲友也来帮忙打理。2019年2月,张平原从富民鑫食用菌厂引进了3个棚,并担任了合作社的副总经理,参与管理和经营,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


  为了更好地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册亨县岩架镇大力发展糯米蕉产业。在镇上的精品水果交易中心里,贵兴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齐兴贵告诉记者,“我们采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使册亨糯米蕉在京东、淘宝等互联网平台上销售,订单量猛增,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扶贫新路。”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册亨县的糯米蕉品质好,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安龙县形成了特有的“1210”食用菌产扶贫模式,即1户贫困户到园区种植2个食用菌大棚,一年种植两季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


  正是选准了产业发展方向,近年来,黔西南州大力发展食用菌、茶叶、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革命不断向纵深推进。截止2019年10月底,黔西南州茶产业种植面积达46.12万亩、精品水果84.62万亩、食用菌4.53亿棒(万亩)。黔西南州58个示范坝区平均亩产值已达10009元。2019年第三季度,全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56.75亿元,增长5.7%,有效促进了全州经济发展,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安龙:食用菌产业撑起“致富伞”


  在繁盛丰美的四月,温暖的阳光洒在安龙县栖凤街道平寨村的沃土上,青山绿水间连片的田坝里,被一个个黑色食用菌大棚整齐排列“铺盖”着,构成了一幅村富景美的动人画卷。


  农民采摘食用菌。


  来到大棚内,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已经成熟了的食用菌,“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一个产业发展,大家日子比以前还是好过得多,”安龙县返乡创业青年张平原很是满足地说。


  该县采取“政府+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形成了安龙特有的“1210”食用菌产扶贫模式,即1户贫困户到园区种植2个食用菌大棚,一年种植两季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


  安龙县采取“政府+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


  目前,安龙县食用菌菌棒生产加工企业19家,品种有羊肚菌、大球盖菇、玉木耳、蟹味菇、竹荪等10余个品种。该县目前共建成大棚10238个,完成种植1.7万亩,食用菌产量达11.22万吨,实现产值10.94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613户58259人,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国内市场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食用菌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国内市场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册亨:“网红”蕉走出脱贫致富路


  在美丽的北盘江边上,册亨县岩架镇精品水果交易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在加紧打包线上售卖的快递包裹。



  全县糯米蕉种植面积已达8.4万亩,挂果的有6.5万亩,年产值可达4亿元,目前已形成完整的糯米蕉全产业链,带动农户4500余户16700余人实现增收致富。


  “糯米蕉产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由企业提供优质糯米蕉种苗,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统一按保护价收购,统一包装出售,最终组成糯米蕉种植联合体,形成产业化效应,我们现在采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使册亨糯米蕉在京东、淘宝等互联网平台上销售,订单量猛增,带动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走出一条生态产业扶贫新路。”贵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齐兴贵告诉记者。因为地理条件不错,基地的糯米蕉品质好,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采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使册亨糯米蕉在京东、淘宝等互联网平台上销售,订单量猛增。


  据了解,册亨县是“中国糯米蕉之乡”,该县糯米蕉核心产区在岩架镇,在600米以下的区域全部种植了糯米蕉。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如今,糯米蕉产业已从过去的小农产品发展成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糯米蕉种植联合体,形成产业化效应,带动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走出一条生态产业扶贫新路。


  据该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王顺勇介绍:“当前,全县除岩架镇之外,高洛、双江、百口、八渡、巧马、丫他等海拔在375至700米或沿江的乡镇都大规模种植糯米蕉,全县糯米蕉种植面积已达8.4万亩,挂果的有6.5万亩,年产值可达4亿元。在相关单位的帮扶下,目前已形成完整的糯米蕉全产业链,带动农户4500余户16700余人实现增收致富”。


  农民采摘下来的香蕉。


  普安:万亩山茶“触电”助农增收


  普安县的万亩茶园已全部进入盛采期,在江西坡镇的万亩茶山上,随处都是抢摘春茶的身影,悠扬的山歌此起彼伏,传递着收获的喜悦。


  “最早的新茶我们大年三十就可以喝到,所以普安茶被称为‘黔茶第一春’”全国人大代表韦波笑着说。


  全县茶园总面积14.3万亩,投产茶园9.1万亩。截至2019年底,实现茶叶产量7800吨,产值7.62亿元,综合产值12.63亿元,带动全县7504户,其中,带动3248户贫困户群众增收。


  全国人大代表、普安县细寨布衣人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韦波,带领该村合作社518户社员发展茶产业,带动88户贫困户,年产干茶达80万斤,产值800多万元,还带动了周边村寨49个村民组1.2万名群众脱贫致富,有效的发挥了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效应。


  该县地处茶马古道,因境内有不少古茶树而被誉为“中国古茶树之乡”,脱贫攻坚以来,普安县把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来抓,持续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普安县还大力发展茶叶加工、销售,并培育出了“普安红”等本地品牌。


  农民采摘茶叶。


  全县共有涉茶市场主体193家,每年可产干茶7800吨。全县投产茶园9.1万亩。截至2019年底,实现茶叶产量7800吨,产值7.62亿元,综合产值12.63亿元,带动全县7504户,带动3248户贫困户群众增收。


  普安百惠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保贵,利用电子商务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推广销售2019年度共计412万元,间接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1289户增收,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杨 陈超

  责任编辑/阮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