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多彩贵州·相约2020】养鸡能手的幸福畅想|“院坝会、讲故事”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脱贫攻坚,激战正酣。跟随全省吹响“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的冲锋号声,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兵分九路,深入九个市州基层一线,围绕“院坝会、讲故事”的主题,聚焦乡村在产业、交通、医疗卫生、生态文明、易地扶贫搬迁等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听当地村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在脱贫攻坚路上收获的喜与乐。


  “走,我们去院坝里坐坐。”


  在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石龙村,村民郑基才与妻子汪小燕正忙着建新房。见驻村第一书记袁国科领着记者来了,夫妻二人热情地摆出椅子、沏上热茶,招呼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起了家常。


  “新房子打算修几层啊?”


  “三层!240平方米。”



  “听说您还是村里的养鸡能手?”


  “养了快5年,算有经验吧。去年,村里办起了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基地,帮助我们这些散养户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带动村民们就业,我老婆干看护管理的工作,每月工资近3000元。”


  “老郑只要听到鸡的叫声,闻到鸡的气味,就能够判断鸡是否患病。”袁国科补充说。


  “村里养鸡的人多吗?”


  “现在肯定多了。一是有龙头企业带动,不愁销路;二是有村合作社当后盾,不论是流转土地,还是务工,每个月都有收入。换作以前,大家只习惯种地,要不就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村里住茅草房、土墙房的不在少数。”郑基才说。


  “2003年我俩结婚,家里就是土墙房,经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寒酸得很。”听妻子汪小燕这样说,郑基才笑道:“这里最高海拔1600米,是白云区的偏远村寨。那时候,村里吃水不容易,每户都得备个大铁桶去井边挑水,遇上旱季,村里还得联系消防部门派车供水,这种条件,你想干嘛?”说罢,郑基才挠挠头,抿了一口水。


  “他家三个娃,大的上初三,小的是龙凤胎,上小学五年级。老郑为养家糊口,还去广西打了4年工,积累了养殖经验。”袁国科说,2008年,郑基才决定回乡创业,利用家里空地和积蓄建起了养鸡场。


  “渐渐地,石龙也变样儿了。先是区财政专项资金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时不时就有砖瓦房‘冒’出来,再有白云区城乡供水巩固提升工程的完成,全村198户826人实现了自来水入户。”从“忧居”到“优居”,郑基才脸上写满了自信。“我才47岁,够得干咧。现在省、市都在提倡发展林下经济、生态经济,我们村森林覆盖面积近万亩,养林下鸡既响应政策且见效快。今年春节前一只鸡能卖120至130元,我除开成本也能赚好几千。”


  “我们的林下生态土鸡养殖项目于去年4月启动,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动员有经验和技术的村民加入,以企业40%、村民40%、村集体20%的比例进行分红。”袁国科接过话茬,村里已建成3个占地80平方米的鸡舍,前两期投产土鸡800只已售罄,为村集体增收4万多元。第三期项目准备近期启动,打算规模扩大到2000只以上。另外,村里还计划种植长生椒300余亩,并通过电商、商超等做好产销对接。同时,500头小香猪养殖项目也即将启动。


  郑基才在一旁听了这些消息,高兴地说:“有产业,就有稳定的收入,我们的生活一定越来越好!”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唯

责任编辑/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