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扁担“退休”记

  暮春的武陵山区风和日丽,清风徐徐。4月14日,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彰寨村,家住村里最高峰老娃林山上的村民杨国政起了个大早,他拧开水龙头,把门前的菜园浇了个遍。


  往年这个时候,他和村里其他村民一样,每天要到离村庄3公里远的八斗坡去挑水,一早上要把水缸挑满,才下地干活。如今,水龙头一开,泉水自然来。杨国政感慨,昔日村民挑水行走在小路上的场景已看不见踪影,压在自己肩头30多年的扁担终于“退休”了。


彰寨村坝区灌溉


  彰寨村地处武陵山腹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稳定水源匮乏,加之季节性缺水,吃水成了当地群众生活中的难肠事,每家每户的水缸成了仅次于粮仓的珍贵容器,挑水扁担成了村民居家必备的农具,排队取水成了家务中的头等活。


  彰寨人的一天,从挑水开始。“天不亮就出门,从山脚挑到山上,一担水摇摇晃晃,到家就甩掉三成。”52岁的杨国政,自从学会挑水后,扁担就陪着他。


彰寨村老娃林山上杨国政的家


  从有劳动力的孩子到花甲老人,清晨挑水是他们的共同记忆。大多数人都觉得,每天挑满水缸后,才能心安。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彰寨人都练就了一副好肩膀。


  挑水难,存水难,吃水便万分珍惜。51岁的村民黄开仁深知每一滴水的珍贵。在他的讲述中,一天的用水是这样的:


  清晨挑来的水,一半存着,一半生活。早晨洗脸的水,晚上洗脚,最后再拿来喂牲口。


  面对现实,彰寨人从未认过命。多年来,在上级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村民们挖水井、修水渠、存雨水,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吃水问题。


  2001年,政府投入56万元,村民投工投劳,在村里人口相对集中的新田凸打造了120米的深井,历时一年,清甜可口的地下水哗哗流出,解决了附近村民的生活所需。


杨国政和他“退休”了的扁担.jpg

杨国政和他“退休”了的扁担


  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19个自然村的村民散住在不同的坡岭上,深井水不可能流到每家每户,大多数村民依旧没有摆脱挑水的煎熬。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跟随全国精准脱贫的脚步,贵州省把打好基础设施硬仗作为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仗”中的首场硬仗,着力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脱贫攻坚中,田坪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把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确保每一位群众喝上放心水。


  “党的政策好,仅用了两年时间,修建了14个蓄水池,自来水管铺到各家门口。”至此,彰寨人世代翘首以盼的自来水,终于得偿所愿,彻底解决了2525人的吃水问题,为全村脱贫夯实了基础。黄开仁感激道。


  作为饮水工程直接受益者之一的杨国政,修新房时旧水缸和旧木桶没有了用武之地,被扔在了老屋墙角,留下已“退休”的扁担,作为念想。


  “昔日挑起整个家庭生活的扁担,如今却成了怀旧的对象。”彰寨村村主任黄万坤说,农村饮水工程实施后,道路建设、产业扶贫等项目先后在村里落脚,“退休”的扁担落满灰尘,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乡村巨变的昨天和今天。


  现在,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油茶种植、生猪养殖、淡水鱼养殖以及坝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彰寨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随之改变,这座黔东小山村,正朝着乡村振兴的步伐迈进。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葛永智

责任编辑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