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把时间抢回来 把损失补回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村庄“造血”功能!遵义红花岗区:坝区搅活乡村一池春水


  趁着好春光,红花岗区深溪镇高坊村赏春的游客纷至沓来。连绵的山头上,争相绽放的桃花、李花美不胜收,让游客们沉醉于此中。当地群众也从挂满枝头的桃花、李花,预见了夏秋硕果累累、果香四溢的景象。1700余亩桃子、李子,每年解决高坊村100余人就业,“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距深溪镇高坊村30余公里外的金鼎山镇莲池村,蔬菜基地里满是绿油油的一片。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管护,发展的速生菜陆续成熟,田间地头满是农户们忙碌采摘的身影。莲池村仅是速生蔬菜亩产值就有2000多元,865.7亩蔬菜基地通过“套种+复种”种植模式,亩产值则接近万元。


  在红花岗区,像高坊村、莲池村这样依托坝区建设发展起来的产业村比比皆是。立足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优势,红花岗区围绕城市“菜篮子”“果盘子”做文章,以9个500亩以上坝区及周边15°至25°的坡地为主体,把坝区建设成为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大力推广蔬菜、经果种植为主,乡村旅游补充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保供蔬菜、精品水果两大主导产业,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58.0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59元,增长10.1%。



  以坝区建设为重点区域,以市场为导向,红花岗区精准坝区农业产业布局。在远郊区域,调减低效农业,扩大产业规模,推动猕猴桃、水晶葡萄种植和速生蔬菜、高粱等扶贫产业做大做强。在城郊区域,以城市保供为目标,实施巩固提升“菜篮子+果盘子”工程,大力推广“蔬菜+”和“经果+”模式,发展壮大深溪蔬菜、海龙贡米、羊肚菌、西瓜和巷口李子等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种植规模。在样板示范区域,以科技引领、产业带动为目的,以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做大做强等方式,打造莲池新天地、高坊店子坝、海龙贡米等4个高效示范坝区样板。


  为了让“农产品”流通更加顺畅,红花岗区积极探索建立集农资供应、产品代销、仓储物流、技能培训、农机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元供销服务体系。依托“黔货出山”“新雪域冷链物流”“云上金鼎”等电子商务和网络平台,结合农产品生产空间分布、品类结构、生产规模、上市时段,逐区域、逐品类对接市场、落实销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保供为主积极拓展本地市场份额,推进绿色农产品配送“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超市、进小区”工作,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确保城市餐桌子、果盘子足够充足。



  红花岗区紧抓利益联结,通过培育市场主体、打造利益联结共同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蛋糕”分配更加合理。积极推行“村社合一”,让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及资金、劳动力等入股投资。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通过产程分工、关联经营、集群发展等形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积极为失地群众、返乡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创新利益联结共同体。健全完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机制和风险保障制度,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关系,有效防范化解农业产业风险,减除农户的后顾之忧。


  值得关注的是,红花岗区以文化传承为引领,以乡村旅游为载体,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区9个坝区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把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资源向近郊农村疏散、延伸,扩大城市生活消费圈,将建设农、文、景相得益彰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村城市共建共享,提升村庄造血功能,拓宽坝区及周边群众的增收致富路。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钱诚

  责任编辑/阮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