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英雄返岗|特写】“幸福来之不易,值得更加珍惜!”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正式复工

  早上6:40,刘辉习惯性地早早起来,洗漱完毕、吃了早餐后,8点准时来到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交接班。


  半个多月前,刘辉与同事们还在武汉的战“疫”前沿,如今,圆满完成救治任务的援鄂医疗队员们陆续返回日常工作岗位。



  刘辉是贵州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领队、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整复外科主任,4月1日隔离观察期结束后,4月2日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工作中,每天的日程安排里都有1—2台手术。


  “后方工作的忙与之前在前方的忙是不同的性质,但是,更多还是感觉到,现在有这样健康、有序、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刘辉感慨道。


  经此一役,生活值得更加珍惜


  “麻药准备好了吗?”


  “患者之前的检查都没问题吧?”


  4月10日下午2点半,刘辉在手术前细致地询问着患者的情况。主要从事创伤修复和整形修复的他,从疫情救治“战场”到整形专业领域“战场”,几乎是无缝衔接。



  “援鄂的这次经历,让我收获良多。”


  贵州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是一支由100名护理人员和1名领队、1名联络员组成的护理专业医疗队,也被称为“天使团”。


  这支团队,负责支援武汉市江汉方舱医院,管理356张床位。这里是武汉市最早开舱的方舱医院,累计收治、出院人数最多,患者零回头、零病亡。


  作为领队的刘辉,负责在前线统筹协调、组织人员、设置管理架构、凝聚战斗力、呵护前线“战士”身心健康……


  “上前线,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幸福。”刘辉坦言,如今恢复日常的工作节奏,虽然忙碌,但更多时候自己依然心怀感恩。


  “有序、平安的工作、就医环境,是无论医疗工作者还是患者都应该去珍惜的。武汉的经历,给我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


  加强学习,头脑的弦不能松


  抓紧学习,把落下的进度补回来!这是贵州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药师杨果返回日常工作岗位后的“头等大事”。


  去年才毕业的他,来医院上岗短短几个月,就被抽派到疫情抗击最前线。杨果不仅是贵州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中的一员,他也是全队的联络员。



  “在武汉的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帮助是巨大的,甚至可以算作一次‘机遇’吧。毕竟参加工作时间比较短,跟着医疗队援助武汉,很多方面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成长。”


  24小时待命,随时与国家、省级、市级、地区以及各医疗队联络人和媒体保持联络;参与和组织召开会议;参与成立贵州援鄂护理专业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并任临时党支部副书记;保障队员生活、医用需求……


  “在‘战场’上,我感觉到,遇事一定要冷静客观处理,万事做好准备、提前预知,才能有条不紊地做好事情。”


  经过一个多月的历练,杨果深深感觉到夯实知识水平、学会理论与实践并行,是战胜难题和困境的最佳“武器”。



  4月8日回到工作岗位的他,如今一边忙着临床药学的工作,一边忙着遵义医科大学精神药理学教研室的教学准备工作。


  写教案、看专业书、增强临床实践……杨果的工作安排得充实且扎实,他认为今后职业道路还很漫长,努力是唯一方向。


  将心比心,与患者的距离更近


  “现在回顾在武汉的那段经历,就像做梦一样,一晃竟然两个多月就过去了。”贵州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护士部干事杨帅君感叹道。


  不久前,贵州援鄂护理队(贵州第二批援鄂医疗队)被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杨帅君回忆到,自2月初到3月初,武汉疫情得到大幅度缓解,“我们当时整个心情就是一个曲线的变化,还有医护和患者之间关系的相处,很多场景都历历在目。”


  贵州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是一支护理专业医疗队,他们陪伴着江汉方舱医院的患者度过了鏖战病毒的最艰难时光。


  “现在回到了日常工作中,再面对患者,我也有了不一样的心态。”杨帅君动情地说,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管护理人员身在哪里,如果能够更多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工作,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就像我们在方舱医院一直秉承的理念——把患者当亲人,无论是重症病人还是轻症病人,把他们当做亲人、朋友。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用心去做事,践行南丁格尔的誓词,我相信,一定会有成绩。这是我在武汉待了这么久,最深的感触。”


  如今,回归日常工作的杨帅君继续忙碌着,汇总分析每个月护理质量、计算科室绩效及平均分、考评护士长管理工作、临床检查护理质量、总结医院护理质量……


  “从武汉刚回来的时候,心情是五味杂陈,现在更多的是感恩。我们护理队已经约好了,有机会一定再回武汉,看看我们曾经奋斗的‘战场’,见见我们的老朋友、我们的患者。”杨帅君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韦一茜 周雅萌

  责任编辑 孙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