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品一口龙塘古酒,600年积淀促“小作坊”变“大产业”

  “神仙难做六腊酒。你再给仁和乡的李老中打个电话,确认下5月份苞谷的具体到货时间。”


  4月5日,在百里杜鹃黄泥乡龙塘村,记者走进代代相传的酿酒大户吴道江家中。此时,他刚完成240斤玉米的挑选、蒸煮、发酵工作。一转身,又与妻子王兴菊讨论起5月份酿酒原材料的进货问题。


  与酿酒坊相连的是一间放有10个酒罐的藏酒房,合计9000斤成品。


吴道江在酒库展示洞藏酒.jpg

酿酒户吴道江在酒库展示成品


  吴道江夫妇是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龙塘村红光组有近30年古酒酿造技艺的大户。


  将近30年,吴道江的家庭与酒产生千丝万缕联系。村里人对吴家酒故事口口相传,是因为他们经历并见证了什么吗?


  “我是祖传古酒酿造的第8代传承人,见证了 ‘三番五次凭感觉测量酒度’到‘一步到位用酒度表测算’的变化;亲历了用马驮酒去周边乡镇,3斤苞谷兑一斤酒的民间交换;现在又享受到了汽车自驾提货或快递送货新办法。”吴道江兴致勃勃与记者交谈。


  随后,吴道江又走进卧室,拿出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报告、贵州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商标注册证等5张生产凭证向记者展示。


  “你看,我特意把酒拿去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察院进行质检,各项指标数据都显示‘合格’!”吴道江特意把卷成筒状的杂粮酒检验报告展开给记者看。


  5张凭证汇聚着吴道江8代人在酿酒路上的发展成果。8代酿酒人就是龙塘古酒的八部曲,最终,吴道江的家庭小作坊升级成拥有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产品销往毕节、贵阳、重庆等地,每月平均销量1000多斤。


  在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龙塘村红光组,像吴道江这样的酿酒户可不止一家。隔壁吴道林家,菱形黑色牌子悬挂在屋檐上,黄色的“酒”字立在黑牌中央,与门前的枝条随风摇曳。


酒家一角.jpg

位于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塘乡龙塘村红光组的酒家一角


  “我哥吴道江,以前煮酒养家,现在还养房养车,我煮酒搞洞藏开发,直接送到村里的溶洞‘火龙洞”’。洞藏一年的酒单价可从12元一斤升到48元,三年88元一斤。我存了3万斤在里面,就等时间给它加个好价钱。”吴道林说。


  吴道林与记者算起了时间账,为自己的产品找附加值。记者借机追问其240斤的玉米要配多少量的酒曲才能酿出美酒?


  他笑而不语,站在一旁的黄泥乡党委副书记余方林补充说:“你问的是他们的祖传秘方。据家谱考证,他们600年前就有酿酒习惯,是祖上代代相传的手艺,才让这个因战争迁徙至贵州村落的吴氏家族生生不息。”


  吴道江从堂屋的棕色土酒罐里勾了一两左右的酒,分别倒进两个杯子,再将两个杯子中的酒来回互冲,演示上一代人如何判断酒的优劣,激起的酒花多且不散,就是好酒。


  如今,黄泥乡龙塘村红光组、田坝组、岩脚组、桥边组像极了酒杯中激起的连环晶莹水泡。147个酿酒户,70万斤年销量……“四组合一”形成了龙塘村产业布局上的“酒带”。


  依托古酒酿造吸引力,龙塘村成为广州CBN体育举办的中国·百里杜鹃越野跑挑战赛60KM、100KM终点站。据此,龙塘村在2019年累计接待游客10000余人次,带动200余户群众增收。


吴道江家.jpg

以酒为业的吴道江家修起了高楼,并计划打造成民宿


  近30年的酿酒经历,于吴道江而言,“是时间长了,酒的味道变了;也是交通好了,商品交换方式改了;更是思想改了,习惯变成职业,职业变成了产业。 ”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段清娟 曾书慧 李海钦

责任编辑/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