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印江:小小食用菌 致富大“法宝”

  下午1点,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凤仪坝区又热闹起来。一群群骑着摩托车上班的村民,正卡着点来到坝区,他们的家大都在附近的村子,得益于凤仪坝区落地发展,他们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

 

微信图片_20200407094237.jpg

骑着摩托车上班的务工群众


  “下午是一点半上班,骑摩托车过来十几分钟就到了。”穿着工作服、骑着摩托车的岑阳村楼管组村民辜明文行色匆忙,他告诉记者,自己目前还在试用期,即将转正,每天要按时打卡。


  骑车上下班、打卡签到、每天工作八小时……如今,该镇的村民俨然过起了上班族的生活。


  “下班后回家做饭、帮忙照看孙子、洗衣服,啥事都不耽误。” 凤仪村下寨组村民魏凤琴乐呵呵地说道,如果不是坝区需要这么多劳动力,自己也不能找到这份合适的工作。


微信图片_20200407094301.jpg

魏凤琴正在采摘吊袋黑木耳


  过去,魏凤琴和丈夫在家栽种烤烟,靠做农活养大两个儿子。


  如今,孩子纷纷成家,有了自己的小家后也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孩子们都知道肩上的担子重,外出挣钱去了。”她说,自己则留在家帮助两个儿媳照看孙子,平时到坝区采摘食用菌,一天80块钱,能挣一点是一点。


  凤仪坝区位于焚净山西麓,气候宜人。2019年,该坝区采取“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入股)”的模式,发展食用菌种植,涉及到木黄镇凤仪、盘龙、燕子岩、乌溪4个村,带动凤仪、盘龙等村长期务工人数141人,用工高峰期人数达300多人。


微信图片_20200407094257.jpg

忙于采摘的群众们,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据了解,该县500亩以上坝区共13个,凤仪坝区经过几年发展成为占地1200亩的标准化食用菌基地,通过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平台、科技为支撑,调减低效作物种植,发展食用菌高效经济作物坝区,应用资源节约、利用高效、环境友好的绿色技术,实现节本降耗、提质增效。


微信图片_20200407094250.jpg

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凤仪坝区


  坝区菌棚内,一排排吊袋木耳迎来采收期,标志着黑木耳大棚吊袋立体栽培技术取得成功。而凤仪坝区也成为集智能化生产、智能化育菌、智能化数据控制、菌种研发、菌农培训和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食用菌高效农业示范区。


  目前,园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施“千户万菇”工程,培养专业化菌农40户,该镇木盆村任达保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40岁的任达保患用冠心病,妻子患内风湿,两个孩子正在上学,是村里的贫困户,于2017年脱贫。


  十多年来,任达保在外务工,因为身体原因,做了两次手术后决定回乡发展;2018年,任达保和妻子在家自己发展种植1万棒食用菌。


  “不懂技术,管理不当,失败了。”任达保的语气里充满失落。因此,2019年底村里动员他再次发展食用菌时,他显得犹豫不决。“才亏钱了,亏不起了。”


微信图片_20200407094306.jpg

任达保在租用的食用菌大棚查看食用菌生长情况


  然而,这一次有政策支持、有技术指导,在村干部鼓励下,他重拾信心。


  “这次发展方式很不一样,了解清楚后我有信心做成功。”任达保说,之前是在家里自己种,现在到坝区的高端食用菌大棚里种,租棚费一季1200元,由梵天菌业公司统一提供菌棒,还有技术指导,我们就负责管理。


  如今,他已掌握基本技术,如该什么时候放气,什么时候吹芽、出菇……每天早上九点,任达保便骑着摩托车到菌棚查看食用菌生长情况。


  他说,目前已采摘食用菌600多斤,公司按照30元每斤的保底价全部收购,预计共采摘1000斤左右。


  学会技术后,任达保计划回家在自家地里继续发展食用菌,并扩大种植规模。


  据该镇副镇长秦用介绍,木黄镇按照“四统一”的方式落实“千户万菇”工程,做到“统一基地、统一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不仅要让菌农放心种,更要让菌农真正赚到钱,过上好日子。


微信图片_20200407094310.jpg

晒干的黑木耳


  小小食用菌,发挥着自身的大能量,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务工、自主创业,让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变的更好。



文图/视频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蔡茜

责任编辑/胥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