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村村道】天柱湾场村:破译百姓脱贫增收密码

  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湾场村坐落在距县城15公里处,全村385户村民一直以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维持生计,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327人,2019年,天柱县发起“减贫摘帽”攻势,扶贫驻村干部进驻该村,当年,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5.6%降至1.21%,人均年收入增长4000元。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村民陆续撕下贫困的标签?


11.JPG

 湾场村村民豌豆丰收。


  因户施策点燃发展希望。对于湾场村十一组贫困户周彰烈来说,现在的生活可说是有滋有味,一栋两个门面的小洋房、一辆残疾人代步车和一个微型养鸡场。然而在几年前,一本肢体一级残证书就是他为数不多的“资产”之一。2019年,村里邀请养殖技术员为其培训养鸡技术,并扶持他发展残疾人养鸡事业。“一只鸡80元,100只鸡收入就是8000元。”周彰烈在自己的增收账本里,默默地记录着钱袋子的变化,他发现,扶贫驻村干部为他制定的这套发展计划的确非常漂亮,2020年周彰烈主动脱离了农村兜底保障行列。


9.JPG

湾场村村民杨彰烈正在喂鸡


  “精准扶贫”关键是“精准”。湾场村87户贫困户中,有因缺技术致贫、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等情况,根据百姓致贫原因,该村把因户施策、一户一策作为贫困户脱贫、群众增收的主要抓手,根据百姓自身实际和自我发展意愿,为其量身定制脱贫路径和方法。


  湾场村五组陈光环,家中劳动力两人,本人肯干肯闯就是缺技术,村里安排他参加了葡萄种植技术培训,2020年,陈光环已经成功拥有一个占地十亩的微型葡萄园,金秋时节就可迎来第一批采摘游客。六组龚自坚,因缺技术致贫,该村为其安排手工技能培训,现在,龚自坚已经能够很轻松地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在湾场村,374户农户有374份具体帮扶计划和详细发展方案,百姓们按照村里给自己制定的方案正在稳步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13.jpg

  湾场村夜校培训。


  强啃脱贫“最硬的骨头”。如何啃下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就是让百姓主动走出贫困。湾场村充分运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院坝会、田间课堂、夜校班、晴天班、雨天班等形式,把党的好声音、国家好政策、农业实用技术等传递到全村每个角落,2019年该村全面掀起扶志宣讲热潮。宣讲队伍由村脱贫攻坚指挥所全体扶贫驻村干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寨老”“乡贤”以及致富能手、“土专家”“田秀才”组成,人人都是宣讲能手,时时准备宣讲课题,根据群众的“点单”,结合自己所想、所长和群众们分享,站在群众的角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激发其内生动力。宣讲摆脱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山上树下、家祠院落等都是宣讲场所,哪里有群众,宣讲就在哪里延伸。仅2019年,该村举办全村村民大会8场,院坝会37场,田间技术培训课246场,受益群众近千人。


  多元产业模式激活创收动力。要让百姓稳步脱贫、增收致富,补齐扶贫开发“短板”,发展产业是关键。2019年,该村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直补、务工就业等多元化创收模式为增收引擎,多措并举打开百姓发展门路,百姓看到了致富希望。湾场蔬菜产业示范园占地1000余亩,每年除了为湾场村100余人解决家门口就业问题,通过流转村民土地,彻底让荒土摇身变资产,100余百姓每年有了稳定的分红收入;示范园以其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360户百姓自主发展种植业增收;并为群众提供从种到销的一条龙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通过“农商互联”等方式,按照“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产销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发展产业,提升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


12.jpg

 湾场村指挥所所长田间指导百姓豌豆种植。


  “真扶贫、扶真贫,只有百姓的腰包真正鼓起来,生活有了保障,幸福指数提升,才是真正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村脱贫攻坚指挥所带领群众紧紧围绕“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牢抓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结合地理条件和群众技术基础,该村创建了杨柳湾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群众也可以资金、土地等资源进行入股,该合作社利益链接贫困户达到全村全覆盖,村集体收入顺利超过5万元。


  “目前我们正在实施高效农田产业项目,把传统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进一步提高百姓收入”。湾场村脱贫攻坚指挥所所长石平建对于高效农田产业项目非常坚定,他希望,百姓的增收是持久的、稳定的、与时俱进的。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潘德玉 通讯员 吴美霖

责任编辑/胥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