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汇川创业夫妻:失败后再战!终用双手撑起“致富梦”

沈太英夫妇


  你的左手扶着我的右手。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沈太英和丈夫吴相伦就是这样,互相鼓励着生活。


  今年51岁的沈太英,眼睛会笑;今年55岁的吴相伦,体型瘦弱,却有一脑子的好想法。


  在遵义市汇川区毛石镇毛石社区大石蹬村,夫妇俩开办了一个养猪场,现在有种猪、仔猪、肥猪200多头。两人生活幸福、乐观的模样完全看不出曾经历过的风雨。


  2004年1月,沈太英和丈夫吴相伦离开了家乡——遵义市汇川区毛石镇毛石社区大石蹬,辗转于浙江、江苏的养猪场打工。


  才到养猪场时,两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助老板喂喂猪、掏掏猪粪,每个月六七百元的收入,收入虽然不少,但在大城市,也仅仅只能满足温饱。


沈太英正在搅拌猪饲料


  一年以后,适逢养猪场正在招收技术工,付三倍的工资,沈太英和丈夫立马学习技术,成为了猪场特别需要的技术工。


  勤劳的两人被老板所看重,收入和职位也在逐渐的递增,小日子过得不错。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8月,吴相伦一直咳嗽不已,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患了肺癌。那一瞬间,沈太英感觉自己的天塌了。不仅少了劳动力,还要花费一大笔化疗费用。这让原本幸福的一家,增添了巨大的压力。


  “如果我有什么风险,那留下这么多的债务给她,她要怎么生活下去。”吴相伦想放弃了,无论怎样都不能拖累妻子。


  然而沈太英却不答应,一定要治,她拿出了打工几年攒下来的积蓄,和丈夫来到了上海治病。


  在沈太英的鼓励和坚持下,吴相伦经过了手术、化疗,又一次回到了养猪场,但是,身边却多了一个10斤酒壶般的引流瓶。


  每天,沈太英站在他的身侧,从沙发、椅子,床上起来。“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用在沈太英的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直到现在,吴相伦的胸口上还留着当初手术时的伤口。


  周围的人看到他俩这样,都说,都这样还工作,早点回家算了。夫妻俩的周围不止有担忧,也有嘲笑。


  “难道就要就此认命吗?不,你们越说我们不行,我们越要坚持。”


  2017年国庆前夕,沈太英和丈夫决定,回家。


IMG_2555.JPG

夫妻二人的养猪场里,有着不少刚出生不久的小猪


  “反正早晚都要回家,还不如现在就回家。”


  2017年国庆前夕,带着剩下的积蓄以及在外打工这么多年学习到的养猪技术,沈太英和丈夫回到了家乡,养起了猪。


  猪棚刚刚建好,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猪棚压垮了。好在,在政府的帮助下,二人得到了8000元的补助,暂时度过了难关。


  想着江苏的猪种好,夫妇俩大老远从江苏拉回了猪种,可谁知,那天的天气十分反常,白天热得像在锅里,而晚上又来了一场大暴雨,一会热、一会冷,水土不服的外地猪种刚到家,便感冒了,沈太英连忙熬煮了几锅生姜水给猪喝,然而,并没有什么效果,不过两天,猪全死了。


  “遇到难题没关系,关键是要如何解决。”2018年初,他们专门请教了养猪场的老板,通过指导,系统地掌握了高海拔养猪、饲料配方等技术。


  多年来的养猪经验以及日益的学习和改进,两人的养猪场逐渐扩大。现在,已养了200多头猪。


IMG_2528.JPG

夫妇二人在养猪场里劳作


  虽然吴相伦现在再也不用背着引流瓶了,但仍干不了重活。喂猪、推猪饲料、扫猪粪的重活就落到了沈太英的头上。好在,在外面的养猪场工作了这么年,这些工作早已成为了日常。


  而吴相伦也没就此闲下,脑子里也不时冒出新想法,现在,他正在琢磨着打一条自动通道,让饲料能够直接从饲料基地到达猪场内。


  日子好了还不算完,在夫妻俩的心里,自己能够顺利回到家乡开办起自己的养猪场,背后除了自己的坚持外,还离不开政府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我们想把所学的养猪技术毫无保留的交给我们周围的乡亲们,要富就要大家一起富。”沈太英说。


沈太英正在喂猪


  现在,夫妇俩免费为周边农户解决养殖上的难题,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凡是有人遇到养猪上的难题,都会来向沈太英夫妇讨教,每每解决完难题,夫妇俩还会做好一桌子菜,和乡亲们“摆摆”龙门阵。


  无论是受到病痛的折磨,还是养殖过程遭遇多少次失败,夫妇俩都是一笑而过。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村里乃至镇上的人都佩服不已。


  回忆起回乡后赚到的第一桶金,沈太英笑得很灿烂,她说:“激动啊,那一刻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整个人都信心十足。”



  现在,建档立卡户的标签已经从沈太英夫妇的身上揭下。


  夫妻俩不仅拥有一个1200平方米的养猪场,还盖起了淡黄色的二层小洋楼。屋里的家具摆放整齐,屋前的院坝干干净净,两个女儿找到了好的归宿,儿子也在浙江的养猪厂学习新的养殖技术。去年,养猪场共出栏100余头猪。


  新的一年,夫妇俩决定继续扩大养猪场的规模,同时,继续带领周边的百姓一起致富脱贫。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申云帆

责任编辑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