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丹寨:传经送宝 “科技特派员”成精准扶贫主力军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又到了春耕春播的季节。连日来,在黔东南州丹寨县的田间地头,多了一些忙碌的身影,他们不是劳作者,但是劳作者及时雨,是劳作者的老师,是劳作者的救星……他们名叫“科技特派员”。


  2020年,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省、州为丹寨县选派的19名科技特派员,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3名、州级科技特派员16名,已成为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一支主力军,并成为当地田间地头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传经送宝 提高技术服务指导


  “现在茶叶复产质量这么好,一切都是他们在帮忙。”看茶叶长势喜人,丹寨县扶贫茶场负责人笑逐颜开。


  2020年初,因受到疫情影响,加上境内冰雹灾害,丹寨县域内主要龙头产业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贵州丹寨铁皮石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药材铁皮石斛和春季茶树也不例外,特别是许多茶树刚刚冒出的新芽。


W020200401641134971482.png


  作为州级科技特派员、农艺师刘焱晶向“难”而行,与疫情抗“战”,在了解情况后,他就想:灾后如何迅速使作物迅速恢复长势,把损失程度降到最低呢?


  为了把损失程度降到最低,今年以来,刘焱晶曾多次深入丹寨县基层合作社调研,研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亲自指导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和受到冰雹灾害后的迅速恢复,并组织指导实施铁皮石斛附生茶树生态栽培新技术和示范推广种植铁皮石斛“涵龙”3号新品种。


  技术到家,复产有望。技术服务起到了关键支撑的作用,在他的帮助下,丹寨县域内茶园的春茶均已开始大量冒芽,茶叶采摘工作已全面顺利展开,极大提高了该县茶产业复工复产的质量。


  找准定位 加速主要产业发展


  “通过现场技术指导,手把手教农户如何种植商薯,一方面提高群众的种植技术,一方面使商薯得到好的产量。”让科技带动群众致富是省级科技特派员洪乃梅的目标。


  据了解,商薯种植作为丹寨县2020年重点发展的产业,洪乃梅深入当地实际调研、了解情况后,在自己服务区域内迅速行动,动员指导丹寨县南皋乡太平村完成10个大棚商薯种苗扩繁技术65450株。


  “目前正在调苗中,将在4月上、中旬进行栽插,待苗到位后,我会全力做好栽插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洪乃梅告诉记者,2020年,预计在其所服务的区域南皋乡推广商薯种植1000余亩、兴仁镇推广商薯3000余亩。


  商薯种植不停步,钩藤发展不落下。为把钩藤产业打造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和中药材标志性大品种,省级科技特派员杨秀全组织县域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召开丹寨县钩藤产业培训大会,培训人员65人次;并指导林下天冬、黄精、百部等品种定植,累计指导发展中药材种植3.6万亩,预计产量1.4万吨、总产值1亿元;发展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500亩,新建200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1个以上。同时,指导制定丹寨县2020年中药材种植计划。


  未来,派驻丹寨县的省、州科技特派员还将为当地联系市场以及电商平台解决销路问题,真正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精准施策 培养能人创业致富


  蜜从山中来,自留百花香。正值春季蜜蜂繁殖生产期,在丹寨县宰杉村王祖金的蜜蜂养殖场里,养殖户王祖金正在四处兜转、打理蜂箱;成群结队的蜜蜂在“嗡嗡嗡”来回辗转、四处采蜜。在养殖户王祖金的心里,科技特派员龙家良就是老百姓的养蜂专家,是他家的及时雨。


  3月4日,省科技特派员龙家良到丹寨县宰杉村调研时发现,村干告诉他,村里蜜蜂养殖户不懂技术,导致仅有3箱蜜蜂存活,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随后,龙家良立即找到王祖金,并为其精准把脉,逐一开箱,检查和分析养蜂存在的问题。


  为及时补救王祖金养蜂损失,龙家良几次来到了王祖金的养蜂场,亲自对蜂箱改造修整,并对下步如何管理、繁育进行技术指导。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与群众打交道、互相学习交流,很有意义,帮助群众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龙家良认为,工作很有意义,非常接地气,带领当地群众养蜂酿蜜、增收致富,既是目标也是动力。


  对于一直从事兽医工作的龙家良来说,养蜂技术也是略知一二,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他把问题记在工作小册子里,回来后主动在网上下载各种养殖资料进行学习,并请教省、州内相关专家指导。


  实施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是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发展思路。今年以来,丹寨县科技服务中心在省、州科技特派员的协助下,组织和动员各方力量,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优势,重点抓好科技扶贫产业发展,整合部门资源,加大科技扶贫资金投入,实施科技扶贫项目,以增强群众的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丹寨县科技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止目前,在丹寨县服务的科技特派员已深入坝区、企业、合作社等开展技术咨询服务45次,培训人数达533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3人次,推广农业新技术8项,推广农业新品种13个,讲授“科技课堂”13次,固定帮扶企业4个、合作社10个、农户4户。他们正用行动诠释:他们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土专家”,更是老百姓眼中的“活字典”。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石含开

  通讯员 石丽梅

责任编辑/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