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这个姑娘不一般 “香菇人生”写青春

IMG_2405.JPG

敖晓芳


  “我不能一直这样在外打工。”这是敖晓芳决定回乡创业时说的一句话。


  今年35岁的敖晓芳,个子很高,说话做事十分干练,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眉宇之间都能看出她对生活的热爱。


  15年前,年仅20岁的敖晓芳离开了家乡——遵义市汇川区沙湾镇米粮村,前往广州的一家皮包厂打工,每个月收入500元。那时的她,经常会上一个通宵的班,日复一日,“机器人”般的生活让敖晓芳感到了一丝丝厌倦。


  “我觉得我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


  一次偶然的机会,敖晓芳看到了央视CCTV7的“致富经”节目。


  当天播出的内容,她直到现在也记得清清楚楚,返乡回家创业的农民工,靠着种植杏鲍菇实现了增收致富。


  看见种植菌类能够获得这么高的收益,敖晓芳心里为之一动,说不定自己家乡也能种植菌类,这样就可以不用在外打工了。


IMG_2271.JPG


  那时,敖晓芳和丈夫伍光明结婚不久,而伍光明在浙江打工的过程中发现,当地有许多香菇种植基地,而且做得非常好,在与敖晓芳商量后,他立马上门“拜师学艺”。


  2009年5月,敖晓芳与丈夫终于回到了家乡,开始了自己的“香菇人生”。


  敖晓芳的家在米粮村,常年绿树环绕,良好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香菇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IMG_2356.JPG


  原以为种下了香菇,好日子就会陆陆续续跟着来,可任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兴致勃勃种下去了40000袋香菇,到头来收获的香菇却还不到2000袋。


  “虽然失败了,但也没关系。”自己投入的心血几乎全打了水漂,工人工资也不能按时发放,但是敖晓芳还是不停鼓励自己,“咬牙也要坚持下去。”


  可谁知,接下来的4年时间,敖晓芳仍然无法突破“瓶颈”。


  由于种植技术的不成熟,不是这袋菌被“感染”,就是那一袋“颗粒无收”,种植下去的袋数与收获的袋数往往不成正比。


  看到敖晓芳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身边的家人和朋友都劝敖晓芳赶紧放弃,“放着好好的工不打,偏偏要回来创业。”


  失败久了,敖晓芳的心里也不免打起了“退堂鼓”。她做出了最后的让步,如若这一年再继续亏损,那自己可能就真的不是一个做生意的料。


  2013年,香菇的市场突然变得大好,一斤香菇最高可以卖到12块,而且市场需求量也很大。


  经历了长期失败的敖晓芳,也因为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掌握了香菇的种植技术,产量上来了。生意也渐渐步入了正轨。


IMG_2394.JPG


  “那段时间,我们可以一周都不睡觉。”敖晓芳笑着说。


  因为需求大,产量也大,敖晓芳的种植基地几乎随时都在下种、出菌,她也跟“打了鸡血”似的,奔波在种植地与市场之间。


  这一年,敖晓芳注册了遵义市宏光光明食用菌种植场。 


  技术已经握在手,质量也容不得丝毫马虎。为了保障产品绿色无公害,在生产菌包的过程中,种植场的菌袋始终保持原木粉碎与五谷杂粮相混合而成,而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则采用了生物和物理的防护措施,不使用任何的化学药剂。目前,种植场已完成了无公害绿色商标申办。


  现在,在敖晓芳的种植基地,香菇的大棚数量也从最开始的10余个变成了如今的43个,2019年,敖晓芳总共出菌60万袋,今年预计要出产80万袋。


  种植场的日益兴旺,也为当地的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每年,种植场会提供20多个季节性的就业岗位和五个稳定的就业岗位,一年大概有70到80多人在此处务工,每天提供80到100元的工资不等。


  除了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外,敖晓芳还指导周围的村民,向他们讲解香菇的种植技术。


IMG_2375.JPG


  周边的香菇基地听闻敖晓芳的香菇质量很好,纷纷来到她这儿购买菌包,种出来的香菇不仅可以再一次卖给敖晓芳找销路,也可以自产自销。


  2017年,敖晓芳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2018年,敖晓芳成为了贵州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现在,敖晓芳还是遵义市汇川区沙湾镇巾帼基地的负责人,也是米粮村的“脱贫尖兵”。


  随着香菇事业发展起来的,还有敖晓芳的养蜂技术,在香菇大棚之间的空地上,一排排蜂桶整起罗列,而敖晓芳这儿生产出来的蜂蜜,也得到了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在敖晓芳心中,女人创业比男人创业要难许多。可是她并不怕遇到什么困难。她说,她是新时代最幸福的一个农民。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申云帆

责任编辑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