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雷山:草莓红了!村子盘活山头,群众乐在心头

  “一株红艳青垄上,满面桃花笑春风。”三月将去,气温有所回升。在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长乌村大棚种植基地,鲜嫩欲滴的草莓挂在枝头,十分喜人。在草莓的采摘期,村民们也忙着管护。




  抢抓时机,不误农时。长乌村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落实复工复产,组织党员先锋队和村民一起在草莓基地进行采摘、剪枝。


  “疫情期间,我们全体党员带领村民、社员们一起来看管这些大棚的种植情况和存在的不足,然后反馈给技术人员,让他们帮忙指导,把大棚草莓的产量提上去。”长乌村党员梁建才告诉记者。



  2019年以来,长乌村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投资项目资金200万元,实施草莓、蔬菜种植基地17亩,修建大棚23个。



  长乌村是典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村,大多数贫困人口分散居住在深山区,土壤贫瘠、耕地破碎,人均耕地仅0.67亩。农业产业普遍存在“小、散、弱”等状况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存在“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的情况,产业发展遇到“瓶颈”,农民增收渠道单一。


  常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里许多土地也成了一片荒地,年迈老弱的劳动力又不能管护,但在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帮扶下,通过雷山县乌潘农业专业合作社及时流转荒山荒土,由支部带动农户发展草莓产业,激活了一片荒山。



  村党支部通过组织村集体合作社流转“荒山”,按亩补偿,合作社负责对全部流转土地统一管理,开始建立草莓种植基地。2020年初,长乌村15个大棚的草莓预计产量约3500斤,按照市场价15元/斤,预计收入5万余元。



  据了解,长乌村还以草莓产业为根基,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在帮扶单位的扶持下,采取“乡村旅游业+精品水果”产业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村级合作社带动,采取“十户一体”模式,党员致富带头人帮带贫困户,积极发展种植产业。截至目前,大棚蔬菜供应、油菜育苗等收入12万元。


  初尝甜头,长乌村进一步整合资源,把更多的荒山荒土流转到合作社,在党支部积极行动下,组织党员致富带头人帮带困难村民,发展好乡村旅游产业,把更多的“荒山”变成“金山”。



  复工复产以来,长乌村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紧锣密鼓地组织党员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备春耕,积极结合本村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争取做到战疫不松劲,春耕不误时,确保疫情过后,农业产业发展正常,不断地壮大村集体经济,促农增收。



  “现在销售了四五百斤,疫情期间我们的价格不高,县内县外的订购电话比较多,草莓不够卖,生意非常好。我们计划明年把草莓产业继续做大做强。”长乌村党支部书记唐秀安说。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玉林

雷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兴雪 毛春兰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