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沿着铁路“走猫步”,他们为钢轨打上“健康码”


  “上行无车、下行无车,可以上道!”324830分,随着现场防护员易自力挥舞着手中的防护旗,成都局集团公司凯里工务段探伤车间凯里探检二工区的12名职工迅速抬起两台探伤仪平稳摆放在两根钢轨上,调试正常后,他们沿着长长的钢轨走起“猫步”,为每一寸钢轨打“健康码”。



  当天作业位置是凯里专用线及道岔探伤作业,作业分为两组,即杨涛和杨昌平组,熊生发和吴定富组,负责执机和跟机。



  他们一边推着40多公斤重的探伤仪,一边仔细观察着显示器上的波形,竖起耳朵听从仪器上传来的不同提示音。


  “滴滴滴”行走一段距离后,仪器发出报警声,杨涛、杨昌平立即掉头“回推”,寻找警报发出的具体部位。随后,两名副机手手持小圆镜子在钢轨两侧由下向上照射,反复检查。



  工长张金海拿着小锤沿着钢轨面不停敲击,凭借杂音反馈判断伤损位置。为了便于业务部门及时进行伤损修复,吴定富蹲下来将确定好的位置,做上“轻伤”标记,打上了“黄色健康码”。新冠疫情爆发后,探伤工们给出了这样的形象比喻。



  “钢轨探伤就像‘扫雷’一样,要坚持标准,还要全神贯注,稍有疏忽就会漏探。”张金海说,“受列车长时间碾轧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的钢轨会出现伤损,有些伤损仅几毫米,多在钢轨内部,肉眼无法看见,不及时进行处理极有可能造成断轨,后果不堪设想。”



  “慢走细探”是对探伤工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求,因为一天要沿着直线“规规矩矩”地行走十几公里,大家自称为“走猫步”。对各种异常波形进行排查分析,校对确认,确保不漏检,不误判,叫做“巡诊”。根据轻伤、重伤程度作上标记,就是“打码”。“走猫步”“巡诊”“打码”丝毫马虎不得。



  探伤组推着仪器走走停停,已经是上午10时,行走到凯里站内专用线,仪器再次发出提示音,站内货物线道岔多,这些重要部位更容易出现断裂、伤损现象,要异常仔细。



  疫情期间,职工们作业要佩戴口罩,当日气温达到了25度,行走不到5公里,他们的额头上就沁出了汗珠。



  “停止作业,所有人员下道避车”。防护员通知来车。就此时机,张金海招呼大家下道休息,几名职工掏出自带的矿泉水,几大口喝完又继续上道作业。



  由于只能依靠列车运行间隙作业。一天下来,他们要把这个43公斤的仪器抬上抬下20多次。



  沪昆铁路贵州区段属于山区铁路,沿线小半径曲线、桥梁、隧道多,加之开行列车逐渐增多、货物运量增大,钢轨容易进入疲劳期。据统计,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队伍,全年能够完成钢轨探伤近2000公里。



  下午16时,当天现场探伤作业结束,工长张金海还不能休息,他要回到工区通过电脑把现场作业数据发送到段上的数据分析中心,对钢轨健康情况进行进一步“确诊”……


通讯员 闫耀攀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左春林

责任编辑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