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守好“幸福不动产” 用活“绿色提款机”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经济发展走出新路子


  山野披绿,田园画彩。当春耕的步伐遍布黔地,一年的希望再次萌生在绿水青山里。


  在毕节市黔西县金碧镇,23000亩油菜花竞相开放,金黄的花海与远处青山交相辉映,一幅精美的画卷徐徐展开。这是金碧镇的“绿色提款机”,今年4000吨的预计产量,将为全镇带来2000万以上的产值。


在毕节市黔西县金碧镇的各山间坝子地头,高低起伏的油菜花宛如“黄金地毯”铺展开来。


  变生态为绿色产业,百姓收获着稳稳的幸福、满满的财富。


  去年,全省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3%,超出全国平均优良天数比率16.3个百分点。贵州的蓝天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不动产”。


  去年,全省推进38.44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和1097万亩储备林建设,完成营造林520万亩,退耕还林3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8.5%,修筑的生态屏障越来越长。


  就在今年3月初,贵州省赤水市、江口县、荔波县、威宁自治县、雷山县5个县市入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名单,成为全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探索的前沿地。


  2019是“幸福不动产”增值的一年,也是“绿色提款机”换代的一年。2019年,贵州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40%,绿色发展的动力越来越足。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路,贵州生态文明“金字招牌”越来越靓。


  绿色发展 注入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


  金满山,银满山,绿色的号角吹响大地。近年来,贵州坚持走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路子,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


  一个个绿色制造体系建起来了。去年,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红果经济开发区获国家绿色园区称号,10家绿色工厂纳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大生态示范企业库第一批入库企业达60家。成为贵州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成功缩影。


  一座座“金山”“银山”唤醒了。在天柱县白市镇地样村坡背上,上百亩的油茶林生机盎然。“满山油茶亲手栽,荒山果树一排排,致富全靠共产党,消灭贫穷幸福来”在当地的百姓口中传唱着。


村民走在天柱县高酿良瑞300亩油茶基地里


  昔日荒山变美了,也带来了富饶。“一县一业”的快速发展,让天柱县31万余亩油茶林,综合产值达2.7亿元左右,覆盖15.6万人,仅去年就带动产区户均增收4100元。努力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生态农业为重心的绿色经济日益壮大。


  春色晕染黔地,致富的希望不仅藏在绿色的田野里。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释放能量之外,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齐头并进,业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和强健的韧劲。


  贵州扎实推动“千企改造”,实行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加快推进“两高”企业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2019年,全省共启动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企业1256户,涉及项目1321个,年度计划总投资1099亿元,完成投资1050亿元。


  生态产业化加快推进。去年,贵州持续大力发展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等生态产业,做大“互联网+生态”经济规模。2019年全省大数据企业达到近万家,苹果、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120多家著名企业落户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第1位。



  生态旅游业持续“井喷式”增长。201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入黔游客均增长30%以上。


  自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来,黔地山水和特色民族风情在国内和国际大受欢迎。世界上最大的独立旅行出版商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在“Best in Travel 2020”世界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中,贵州被列为2020“十大最佳旅行地区”,成为中国唯一上榜的地区。


  绿色治理 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仁江河畔水云间,天然诗画生态园。”蓝天映照在湾湾碧水里,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气息。在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的仁江生态园,村民们也过上了游公园的幸福生活。


  这里曾是经营20多年的硫酸厂,给当地的水源和土壤带来了严重的破坏。2019年,该厂址(海礁硫酸有限公司污染场地)作为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被列入全省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经过修复建设,昔日的硫酸厂废址已建成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园。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88个县市区有69个在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内,有16个县市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去年,全省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坚定不移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生态修复力度继续加大。


  每一座青山背后都是绿色贵州建设行动的证明。过去一年,强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实施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森林资源保护项目。


  绿色行动在贵州大地播下生机,留下痕迹。2019年,贵州完成营造林5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8.5%;完成治理石漠化100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300平方公里;林草植被保护建设面积达10.06万公顷。


  青山难掩妩媚,河流清澈如洗。


  绿色治理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去年,全省完成长江经济带乌江、赤水河流域两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实地核查,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77.48公顷。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助推脱贫。乌蒙山国家脱贫攻坚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成功入围全国第三批试点。


  护好一江水,全面施行河长制。全省4697条河流共设五级河长22775名、招募近30000名河湖义务监督员、河湖巡查保洁员。全面完成省级河长负责的32条河流6039公里划界定边工作,巡河发现的问题清理整治完成率达100%。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2019年底,贵州省长江流域20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存在的602艘捕捞渔船,及保护区以外水域的1122艘捕捞渔船全部转产上岸。贵州全域实现“零网箱”,引导上岸渔民大力发展“生态鱼”,2019年水产品产量达到24万吨。


  铁腕治污 用好保护和发展的辩证法


  一江清水和一个工业产业值,要哪个?贵州都不放弃!守牢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贵州坚定不移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先决条件。


  “天蓝地净水清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贵州省社科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芶以勇曾在受访中表示。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引导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绿色产业快速发展,贵州速度更进一步。


  曾经的“中国汞都”贵州铜仁万山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将矿区废墟,治理成了绿意盎然、景观别致的全国典型区域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区,摆脱“矿竭城衰”困境,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绿色转型路。


  绿色发展没有魔法,但有方法。贵州积极推动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把消纳磷石膏数量与企业生产量挂钩,倒逼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升级。2019年新增磷石膏综合利用能力200万吨,全年利用磷石膏达到700万吨。乌江、清水江流域水质稳定改善,全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有污染,抓治理。兴仁市金兴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曾因尾矿库超标超量堆放废渣、超标排放污染物、有污染地下水等问题,被生态环境部作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典型案例通报。自2019年5月起,公司投入人力33911人次、资金7000余万元,经过“百日大战”,高效完成通报问题整改工程。


  2019年,全省整改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23个;整改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指出问题15个;省级暗访暗查警示片曝光的57个问题,已整改完成54个,整改完成率94.7%。


  每一片蓝天来之不易,每一湾碧水守护有力——


  深入实施“双十工程”,持续推进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体废物治理、乡村环境整治5场标志性战役和16项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全省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3%。9个中心城市2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美丽贵州孜孜以求,前行不止。今年,全省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开展重金属历史遗留废渣治理,推进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制度创新 走出一条试验区特色之路


  张不更则弦不改。面对新问题老难题,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贵州的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的转化为金山银山。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西部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五个示范区”,贵州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经验。


  立法引领,划好生态文明建设法治“红线”。贵州是中国第一个“环保法庭”的提出者和探索者,以司法力量治理污染问题,创造了环境保护的新路径。近年来,贵州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以及30余部配套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法治化轨道。



  思路创新,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不断更新。长期以来,由于国有林场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权属争议大等问题突出,致使国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监管乏力。2019年,贵州颁布实施《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国有林场条例》2部地方性法规,成为国有林场改革后全国第一个出台国有林场保护管理地方性法规的省份。


  今年3月初,贵州省赤水市、江口县、荔波县、威宁自治县、雷山县5个县市入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名单,成为全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探索的前沿地。


  路漫修远,未来可期——


  一年来,贵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的5个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认定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典型案例。


  一年来,贵阳市花溪区、遵义市正安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命名,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贵州有9地拥有上述两项“国家级”荣誉。


  一年来,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等6个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全省“全国生态文化村”达到37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春风得意马蹄疾。抓住生态口子,走出发展路子。美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独一无二的发展优势。守好“幸福不动产”,用活“绿色提款机”,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贵州人民的永恒资产和幸福源泉。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苏颉

责任编辑 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