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威宁:“扶贫牛”产业带动13.9万余名群众脱贫致富

  人勤春光美,奋进正当时。


  初春的百草坪草场,阳光充足,绿意盎然,空气中夹杂的青草香,让人心旷神怡。



放牧百草坪 文贵 摄


  3月17日,威宁自治县盐仓镇高峰社区的养牛能手朱绍光赶着牛前往牧场,领头的牛脖子上挂着铃,叮当作响。春草育肥牛。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是朱绍光一家稳定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


  发展养牛产业之前,朱绍光常年在外务工,但依然没能摆脱贫困。穷则思变。2015年初,朱绍光经过反复思量,决定利用高峰社区毗邻白草坪的优势,申请到5万元“特惠贷”资金,购买了6头西门塔尔能繁母牛,并获得了1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靠着精打细算,逐渐扩大了养殖规模。


  随后几年,朱绍光每年都有牛出栏,手头逐渐富裕起来。2018年,他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去年,朱绍光养了23头西门塔尔牛,当年卖了9头,纯收入7万余元,成了寨子里的致富带头人。



威宁自治县盐仓镇高峰村朱绍光喂养牛


  “以前戴着贫困户的‘帽子’,觉得没面子,走路都低着头。感谢党的好政策,靠着勤劳,现在我家每年都有几万元进账,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了。”朱绍光感激地说。


  “高峰社区土地广袤,草山草坡面积广阔,是养牛的天然牧场,农户养牛历史悠久,家家有养殖历史,人人有养殖技术,养殖产业是群众比较拥护和青睐的特色产业。”盐仓镇高峰社区主任李明介绍,目前全村养牛853头,10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养牛255头,每年养牛纯收入达200万余元,每户贫困户依靠养牛每年可增收1万余元,养殖业成了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威宁是传统畜牧业大县,像高峰社区一样依托养殖带动群众脱贫的村(社区)还有很多,雪山镇雪山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陈卫俊是雪山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村里的动物防疫员,他经常走村串寨给贫困户指导防疫工作。陈卫俊指导的管仕贵家因病致贫,纳入贫困户后,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养牛。如今,管仕贵家每年有5万元以上收入。


  据陈卫俊介绍,目前雪山社区养牛1012头,共涉及389户1647人,每年养牛收入达400万元。


  近年来,威宁大力发展能繁母牛养殖,让“扶贫牛”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为扩大养殖规模,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威宁出台了一系列养殖能繁母牛奖励扶助政策,按照先建后补、边建边补、以奖代补的方式,结合贫困程度,一般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每户1万元产业发展扶贫资金、极贫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1.2万元的产业发展扶贫资金,并指导每户贫困户购买两头能繁母牛,在实现财政扶贫资金精准滴灌的同时,为贫困户找到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产业发展之路。


  盐仓镇副镇长符溶介绍:“我们采取‘六个统一’(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购买保险、统一种植饲草、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措施,不仅降低了养殖户养殖风险,还解决销售的难题,让贫困户利益实现最大化。”


  记者从威宁自治县扶贫办了解到,为了发展肉牛产业助农增收,威宁还积极推进养殖场、隔离场、饲草饲料加工厂等基础建设,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向肉牛养殖产业倾斜,重点加强对畜牧强村、养殖场、饲草饲料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协调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养殖保险业务,提高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鼓励贫困农户争取小额贴息贷款,及时帮助企业和养殖农户解决购牛、建圈和周转资金不足等问题。


  威宁自治县猴场镇合作社养殖的西门达尔牛


  同时,威宁通过聘请专家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百万农民培训等项目,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养牛农户的培训,提高肉牛科学养殖水平,大力推广能繁母牛增量扩群,肉牛短期育肥、舍饲圈养等先进饲养技术。


  据悉,2017年以来,威宁累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亿元,购买能繁母牛5.2万头,共产牛犊3.6万头,增值3.1亿元,实现3.3万户13.9万人的稳定脱贫,全县养殖的牛存栏从2016年底的15万头增加到目前的36万头。


  “我们坚持产业发展‘八要素’,切实抓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饲草储备、市场运作这四大运行功能,全面提升组织化程度,采取统一管理、分散饲养的模式,实现资金使用最安全、因户施策最精准、群众参与最积极、经济效益最突出、扶贫效果最显著的‘五最’效应。”威宁自治县扶贫办主任张海说。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阳 通讯员 陈武帅 叶启伟

责任编辑/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