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别了,贫困!你好,小康!

——遵义市十余万干部下沉村寨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贫困县全部出列

  3月3日,遵义市最后一个深度贫困县正安县正式脱贫“摘帽”,标志着遵义在全省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


  遵义市先后派出驻村工作队883个,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干部4475名奔赴脱贫攻坚战场;全市15个县(市、区)党委、554个基层党委、1181个党总支、10717个党支部参与脱贫攻坚;市县两级机关单位包干帮扶贫困村,组织11.9万名干部参与脱贫结对帮扶。


  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正安“半亩鸡”、赤水林下金钗石斛、桐梓林下竹荪……一个个产业风生水起,成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正安 “林下鸡” 登陆上海滩


  正安县谢坝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半亩鸡”专班负责人孙勇了解鸡长势情况。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杨 摄


  该项目年养殖规模将达到30万羽,解决就业1000人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邓刚 摄


  正安县谢坝乡共上栏鸡苗9.5万羽,出栏商品鸡2.4万羽销售到上海。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邓刚 摄


  “2019年实现村级集体收入13.4万元,38户贫困户户均分红1150元,2020年年底实现分红50万元。”正安县谢坝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半亩鸡”专班负责人孙勇告诉记者。


  正安县谢坝乡主打“半亩鸡”的品牌定位,半亩山林放养一只鸡。项目采取“公司+村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项目覆盖5个村,利益联结贫困户390户,年养殖规模将达到30万羽,解决就业1000人次。


  目前,共上栏鸡苗9.5万羽,出栏商品鸡2.4万羽销售到上海。原来坑洼难行的山路,变成了水泥路;光秃秃的荒山野岭,变成群众的致富山。


      桐梓 “方竹笋”惠农二十万人


  桐梓县营商环境建设局派驻马鬃乡龙台村干部瞿崇印在山上种植方竹。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杨 摄


  村民上山种竹忙,郁郁葱葱等笋收。“桐梓春季将完成新栽种近20万亩,实现100万亩方竹产业基地目标。”桐梓县营商环境建设局派驻桐梓县马鬃乡龙台村第一书记瞿崇印告诉记者,他在龙台村一待就是四年。


  桐梓县黄莲乡干部群众采收方竹笋。娄伦权 摄


  桐梓县狮溪镇菁坝村村民在采收方竹笋。王印 摄


  龙台村平均海拔1400米,森林覆盖率85%,竹林面积近4000亩,其中退耕还竹、林下造竹3000余亩。


  桐梓县九坝镇村民采收方竹笋。娄伦权 摄


W020200317599785747698.jpg

  桐梓县九坝镇村民采收方竹笋。娄伦权 摄


  桐梓县是“中国方竹笋之乡”,现有方竹总面积约80万亩。近年来,桐梓县把发展方竹产业作为该县“一县一业”大力发展,实现了人工造林40 万亩,竹资源占全国同种竹类面积的62%以上,惠及竹农近20万人。


  桐梓县狮溪镇柏芷山村民采收方竹笋。蒋隆荣 摄


  赤水金钗石斛成网红 林下养鸡共致富


  “因新冠肺炎疫情金钗石斛销路受阻,鸦岭村种植大户温建华开始琢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通过抖音拍摄、售卖产品,效果很不错。目前,粉丝数量达11万多,拓宽了销售渠道,带动旺隆镇石斛逆势增收。”赤水市统计局派驻旺隆镇帮扶干部何团告诉记者。



  位于赤水市旺隆镇新春村的贵州竹香鸡养殖基地,年产值4000余万元,带动农户年均收入1000元左右。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邓刚 摄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赤水大力发展竹、金钗石斛、乌骨鸡、生态水产、旅游等产业,有力地带动群众脱贫增收致富。”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说。近年来,赤水大力实行“十百千万”工程,即“种植10万亩金钗石斛,培育100万亩丰产竹林,年出栏1000万羽乌骨鸡,发展3万亩生态水产养殖”,形成以金钗石斛、竹子、乌骨鸡、生态水产、花卉苗木为赤水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



赤水市旺隆镇村民在采收金钗石斛花。该镇现有金钗石斛种植面积9.02万亩,种植农户超过1.37万户4万余人,年产值超10亿元。袁远兵 周波 摄



    赤水市供电工人定期为企业检查供电情况,保障自动化传输设备运转,减少了人工作业。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邓刚 摄



赤水市旺隆镇新春村的贵州竹香鸡养殖基地饲养员在喂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杨 摄



    赤水市旺隆镇鸦岭村金钗石斛种植大户温建华通过抖音平台拍摄、售卖产品,同时提高了金钗石斛知名度。袁远兵 周波 摄


  院开展校企合作,公司运作实现从养殖、孵化、育雏到销售的链条化管理。通过利益联结,向养殖农户无偿提供脱温鸡苗、技术,并且回收商品鸡,带领群众一起发展,共同富裕。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邓刚 刘杨

责任编辑/阮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