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ICU病区里,他向患者许下承诺:“等你好了,我们一起回家”

  重症监护室,它有一个让人熟知的名字——ICU。这里是危重症患者最后的生命防线,这里的医护人员,被誉为危重病人的“守护者”。


省级专家与一线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会诊


  “ICU是一个系统化的部门,在这里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时时刻刻都需要团队的配合。”陈铮月是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医师,与同事在将军山医院的隔离病区里日夜鏖战了大半个月,陈铮月说:“我就是干这行的,既然来了,就不怕风险。”


  “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也是自己的崇高使命……”自疫情爆发初期,陈铮月就递交请战书,2月16日,来到将军山医院报道,接受了两天的防护培训后,陈铮月正式踏入“战场”。“为国家奉献我的一切,还百姓安康,在所不惜”。


陈铮月记录专家会诊意见,为患者开具当天医嘱,并准备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在陈铮月进入病区的第二天,64岁的张奶奶就被送到了ICU病区里。凭着经验,陈铮月第一眼看到张奶奶的时候,就感觉这个病人情况肯定不好,当时就要求护士给她一级护理。“老人家来的时候身体很差,首先是肺功能不好,患有低氧血症,除此之外身上还有胃炎,糖尿病等基础病,这次又换上新冠肺炎,对她的身体,对我们,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一下子,张奶奶就成了将军山医院最“棘手”的一位患者。


  病区内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抗感染治疗,加强营养支持,增加患者免疫力,病区外专家会诊,为了缓解患者的病情,将军山医院的医护人员想尽了各种办法。


  同时,出于对隔离的恐惧,患者越来越焦虑的情绪也成了治疗中的一大难题。


nt.jpg


  原来,在疫情期间,张奶奶与她的女儿、女婿、外孙一家四口均不幸被感染。家人最先在遵义接受治疗,张奶奶一个人被转送到将军山医院,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让老人家的心理创伤比较重。


  “说实话,患者刚来的时候并不配合治疗,不想吸氧,也不想吃饭,在治疗中甚至会撕扯氧气管,一心就想着回家。”陈铮月回忆,有一天他正在值班,发现老人家在撕扯氧气管,陈铮月说,当时只能慢慢安抚患者的情绪,老人家可能对这种吸氧的方式不习惯,那就再换一种。


  不仅在用药治疗上细致斟酌,医护人员在患者的生活起居上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老人想家了,就建立工作视频通话转接给患者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医护人员就在身边24小时轮番守护,任何需求都尽量满足。借着老乡这层关系,陈铮月没事就坐在床边跟患者聊点家常。


  “阿姨,我们肯定能把你治好,绝对不会让你有什么闪失,等你病好了,我们一起回遵义。”


  经过几天的心理疏导后,张奶奶终于打开心结,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3月12日,在所有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张奶奶被成功救治,从ICU病区转入普通病区。“我要向你们说声对不起,刚开始不配合你们,态度也不好,但你们还是对我那么好。”开心之余,张奶奶突然哽咽了。


  “看着有的患者痊愈,是我们最开心的事,再苦再累我们都甘之如饴。”参与了张奶奶治疗的全过程,陈铮月说,半个多月的相处,感觉自己和老人家已经成为亲人,下一步张奶奶将在普通病区疗养,调节身体,自己也会继续追踪她的情况。


  “在治疗期间,我会继续陪着阿姨,因为我答应过她,要一起回家,就一定要做到。”陈铮月如是说。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杜延卿

  责任编辑/向莹